"图腾” 这两个字是个外来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 ,由着清朝学者严复翻译引进。“totem”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它可以是各种艺术形式,例如图片或雕像
意思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 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 原始部落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它们在制作他们的人们的文化带着深刻的意义
概念是作为一个群体的象征或标记,与神圣和世俗的概念和仪式密切相关
图腾的来源
在原始先民眼中,动物有许多超越人类的优势,如鸟能天上飞,鱼能水中游等等。因此,它们愿意把这些动物认为是神圣的一部分,神圣的完美体现和典范。 原始先民把这些被崇拜动物当成图腾符号 ,认为图腾是祖先能保护、防止灾难的象征,也能给周围的生物传达它的神圣性。
在原始社会,由于疾病、瘟疫、死亡、灾难等造成的不安全感、混乱和恐惧,人们需要某种真实的或想象的物体来帮助自己驱除凶物、驱除邪灵、预防灾难、安居乐业。健康并追求繁荣,则超自然概念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图腾成为美好观念的体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特定的心理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开始增强神的观念。
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图腾在古时代收到巨大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