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和快樂的人生 校長吳烈洲

馬丁路德說過:「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家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亦即人民所受的教育、遠見卓識和品格高下。」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理想是燈塔,沒有理想,就沒有可靠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人生可言。」一所學校的美麗的不在校舍的宏偉,而在於學生的學習風氣,我們的學校學習風氣優良,大家每天都認真學習,打造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生正是我們學習的內容和目標。

「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沒有一切。」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根據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完整的概念,認為健康是由五個成分的安適所構成:一、身體適能:瞭解身體發展、身體照顧、發展正向的身體活動態度能力。二、情緒適能: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能力,保持自律與自制。三、社會適能: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積極地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四、 精神適能: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目標,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五、文化適能:對社區生活改造有貢獻,注意文化和社會事件,能接受公共事務的責任。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對健康的意義瞭解,更要把健康當成學習和實踐的重要議題。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不偏食、每天吃五份量的蔬果、減少看電視用電腦、手機的時間、養成運動的習慣、少喝含糖飲量並喝足夠的白開水),學習管理情緒的能力,養成隨時關懷協助他人的習慣,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和能力。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樂趣(引人開懷的生活經驗)、參與(對親友、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深層投入)、意義(發揮個人長處,為超乎個人的目標努力)。塞利格曼並強調,知性的優點長處(好奇心、學習能力等)對快樂助益不大,涉及人際關係的優點長處如慷慨、幽默、感恩、熱忱等,才是快樂的最佳來源。心理學家丁納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並且廣結善緣。」心理學家彼得森認為:「『付出』會讓生活更有意義,讓你在別人的生活中產生重要性,而你本身也因此找到方向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培養興趣、規畫生活休閒,面對問題願意承擔,能夠正向思考、接納自己、珍惜現在、感恩惜福、未來有夢、活出自己,學會同理別人、關懷別人、欣賞別人,能夠心中有愛、懂得去愛、願意付出、為人服務、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

「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學海無涯,如果我們能處處學習,時時學習,並將學習的內容和生活結合,運用在生活上,我們就能擁有健康和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