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課程介紹

學校和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共同合作,推出「石門考古」系列課程,帶領石門國小孩子從新認識考古為何。

本次推廣教育的課程設計依序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針對不同年齡的理解能力設計課程,循序漸進地帶學生了解考古學。並且,每個年級上下學期皆有授課,旨在將課程常態化,以達到長期的教學效果。課程最終的目標,是期望學生六年級畢業後,能夠成為小小考古學家,用考古學的技能觀察自己生長的土地!

三年級課程,上學期從介紹考古文化層開始,介紹文化層中空間、時間堆疊的邏輯,透過自製主題式海報,學習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作品。下學期則介紹考古現場的工作、認識考古工具,讓學生學習不同的場景要用不同的工具去解決困難的概念。

四年級課程,上學期從認識考古文物開始,教導學生透過觀察文物上的特徵,去區分文物的類別,課程也安排了學生模仿古代人類,手作捏陶、設計個人專屬紋飾並解說設計的概念。下學期則是介紹考古工作的工序,讓學生了解考古學家述說的故事都是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課程最後,模擬考古文物的室內工作,讓學生運用觀察、測量、描繪、推理等技能,拼湊出文物的模樣。

五年級課程,上學期帶領學生認識南臺灣的史前文化與歷史時代的遺址,讓學生認識更多考古文化、出土文物等成果。下學期則是聚焦在石門的主場熱蘭遮堡上,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運用之前學過的考古知識,在熱蘭遮堡裡找到不同時期的遺址!

六年級課程,則是設計遊戲讓學生挑戰,從找出文物到文物的整理分類,運用學習到的考古知識判斷何者應判斷為文物。下學期則實際走出校園,在老街與巷弄中尋找400年前大員市鎮的遺跡,運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找出荷蘭時期的街廓,最後走進熱蘭遮堡重回400年前的安平!

本次石門國小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將考古學融入校本課程當中,帶領學生用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與觀察,看見400年前的安平,同時緊扣著臺南市政府於臺南400政策中所積極推動的「再現歷史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