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新北市政府"校長教學領導工作坊"期中發表會專文

心得:「觀、為、得」下的「校長進課堂」有感 10309~10405

「校長進課堂」之前10309

有鑑於台灣這幾年倡導「學習共同體」,這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念,同時鼓勵著中小學校長應以「學校首席教師」自居,「親赴課堂」帶動校園進行教學革新。

「觀」想何事?

103年6月,時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辦「小學校長分組合作學習工作坊初階課程」,Amou有幸獲得邀請參與學習,在完成課程訓練之後,心中燃起一股自己篤信試行「校長進課堂」的念頭。然而進課堂著個議題,到底是何時進?進誰的課堂?進哪個課堂?如何進課堂?........等等的疑問也接踵而來。再者,自己對於校長進課堂也開始有著初步的規劃想法,例如:希望是要有進度的課程、想要發展一個班級本位的經驗,而非老是輪動班級、同時也要符合自己的授課興趣等等。

為達成「校長進課堂」的目標,Amou掃描校內教師中,察覺到六年四班尤春柳老師對於教學實驗似乎有些許的興趣,在取得尤老師的同意與討論後,完成初步的安排與設計,內容包含有:校長進課堂之科目為「社會領域」,授課時段是「每週四下午第一節課」,授課方式以「每周一堂課,採分工獨立教學模式進行」……

怎樣作「為」?

完成初步的計劃後,第一次的「校長進課堂」終於如期登場。一走進教室,Amou就發現黑板中間的投影幕一拉下來之後,兩旁所剩的黑板空間已經不多,試想若是哪天上數學課時,會不會影響了教師示範演算的空間?再者,雖然已經是9月天,這位處頂樓的六年級教室,儘管打開全部的窗戶與風扇,整個教室還是陷入一片悶與熱的環境裡,這學生上起課來怎不影響效益?同時Amou為了想控制教學流程與進度,不時想望望時間,怎奈這時鐘卻懸掛在教室黑板前方,這的確是方便學生算計何時下課,卻苦了站在講台上教學的老師呀!........「校長進課堂」初體驗,讓Amou了解了在實際課堂中,「物理環境」的真實樣貌與影響,其實有著不小的省思與啟示。

隨著教學進度的持續進展,Amou卻越覺艱辛,原因是原先排定的週四下午授課時間,往往因受到身為校長那大大小小諸多的會議或活動而影響,輕者調課,重者只好委由原任導師授課。同時,Amou也體會到一堂教學活動前的備課,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課堂進行的同時,Amou試著與伙伴老師討論教學策略,尤老師樂於分享她在國語文領域教學擅長的「學生課前預習、課中發表」以及「曼陀羅思考法」的經驗,讓Amou擴展更多元的教學視野,也決定在下學期來嘗試與改變。

104年2月,拉開下學期的課程序幕。Amou將課堂策略調整成「學思達」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中發表,課後練習。再者,為促使學校教學團隊進行教學經驗分享交流,規劃出武林國小「十四堂公開觀課我先行」方案,邀請校內三種背景之教師來進行教學分享,第一種是學科專長領域代表,第二種是續聘之長期代理教師,第三種是專案計畫教師,總共計有十四堂的公開課提供給全校同仁進行試做與分享。這十四堂課中,包含的領域計有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資訊與閱讀課等。

而Amou一面進行課堂教學,一方面也把握機會進到其他班級觀課以學習教學經驗,在紀婷芬老師的數學課裡,觀察到「分組討論時,磁鐵小白板的方便性」,在胡晏禎老師的自然課裡,觀察到「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戳戳樂)軟體的實用性」,在王心巧老師的藝文課裡,觀察到「自編教材的發想創意」,每一次觀課都有著一種不同的點滴啟示與收穫。另外,為配合市府「每校一學年至少要辦理一場次區級公開觀課」的政策,Amou更帶頭辦理也是第一次的「區級公開觀課」,結合「新北市中小學候用校長儲訓班學員蒞校參訪」讓更多人參與,Amou也積極著手進行相關課程籌備工作,終於讓首場的「校長進課堂」與「區級公開觀課」如期順利圓滿完成!

「得」到什麼?

綜整這段「校長進課堂」的實證歷程,Amou覺察出「校長進到課堂」的實質體會與真義有以下四點:第一,「校長進課堂」,對校長而言,對外破除校長不知現場實務不懂教學的說法;第二,「校長進課堂」,對教師而言,升起一種教學

興革的示範作用,也對教師教學專業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第三,「校長進課堂」,對學生而言,形成一股學生學習的新奇感,同時拉進校長與學生間的距離;第四,「校長進課堂」,對家長而言,更讓家長深信與突顯校長對於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視程度。再者,從觀課的經驗中,「有意義的群體共同備課」,會讓教學觀課的焦點聚焦在於教學策略成效評估與學生的學習實況,而非對於教師個人教學的指指點點,這比起傳統所謂「說課」、「觀課」、「評課」的層次上更有利於「共同學習體」教師社群的經營。

啟示:大願景,小步驟;小行動,大改變

在一所中型且傳統校風的環境裡,變革須以理念當種子,伙伴關係當養分,時間是要素的前提下,Amou「校長進課堂」已跨出第一步,誠如國北教大孫志麟教授對於教學領導變革趨勢的觀察所言:「大願景,小步驟;小行動,大改變」,希望這寶貴的實務經驗,能逐日形成未來校園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