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主題:「校長教學領導社群」與「校長進課堂」領導策略之實證歷程初探

壹、「校長進課堂」實踐信念之背景

學校教育的潮流往往與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從傳統重視價值灌輸,教師仰賴統一教材以及學生被動學習的年代裡,學校校長多以行政領導做為推動學校發展的方式。然而,隨著世界各國強調教育的主體與焦點,應從教師的「教學」回歸至學生的「學習」,逐漸翻轉學校教育的思維與運轉,「教師的教」在這樣的省思中被重新定位,成為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條件下的客體,「學生學習」成為目前舉世探究的新紀元。

有鑑於國內這幾年倡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思潮,這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念,同時鼓勵著中小學校長應在傳統「行政領導」的策略上,轉變強化在「教學領導」的實踐能量,藉由校長領導典範的轉變,帶動教師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來促使學校教育邁向更新的發展。同時,也因「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思維,校長應以學校「首席教師」自許,「親赴課堂」進行授課,以帶動校園進行教學革新。筆者擔任國小校長至今進入第十個年頭,深感長工作的特殊件,對於所謂「校長是首席教師」的論點基本上抱持較為保留的態度。因此,期望在實際的現場上,進行探究校長的「入班教學」究竟帶來學校教學契機的改變與影響程度究竟為何,遂展開參與「校長教學領導社群」的體驗與學習之旅。

貳、「校長教學領導社群」的產生

新北市政府有鑒於學生學習能力檢測的結果應進行策略分析的重要性,自102年起發展「教學培力」總體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整合校長教學領導(輸入)、教師精進教學(過程)與學生能力檢測(產出)三方下的動態循環。

早在1930年代杜威就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主張,即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觀。過了一世紀這依然是不變的事實。未來的世紀,相信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順性發展、探索自我及自由選擇,並為自我的選擇負責必然是趨勢,而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人員,任務是提供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是輔助者的角色,成全學生的學習。

學校教育工作者中,除了教學者外,校長扮演構築學校發展願景藍圖的領航員角色,校長的教學領導應該帶領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而進行有效教學及課程發展。當然,教師做為重要的教育推手,除了關照課堂教學外,更應型塑專業社群團體,透過志同道合的專業討論與辨證,撰擬課程計畫,透過備課、課堂教學的教與觀課、評課及討論等,聚焦課堂學生的學習,進而專注課程專業知識、教學實踐等,從而透過學生學習結果,做為課堂轉化、教學調整改進的契機,真正達到學習目標。

因此。新北市政府計劃藉由上開彰顯學校教育工作者之各自功能,建構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動態模組圖(如下圖),分別自「輸入」、「過程」和「產出」三個階段的動態循環說明如下:

圖1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動態模組圖

教與學本是一個動態循環的歷程,該計劃將國民小學學生能力檢測視為診斷學生學習成效工具,一方面透過學生能力檢測結果,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困難,做為校長在教學領導能力增能、精進教師有效教學以及教師在定期評量命題增能之規劃;另一方面,透過校長與教師在教學和評量增能,做為檢視國民小學在學生能力檢測進步之情形。

校長辦學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是教學的領導者,應將學生學習成效做為辦學目標,自身便是一位學習行動者,帶動學習共同體,並透過聚焦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對話,共同進行教學省思,轉化流質經驗至晶質經驗,建構新教學意識並透過與校內行政人員之共同視導,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此階段為「輸入」階段;而教師關注學生學習,致力於態度、價值與信念的轉變,自發性組成有效教學的專業學習社群,經由集體行動的經驗產生的效能感,激發教學熱忱,縝密規劃及執行有效教學計畫,透過擬定計畫、備課、教課、觀課及討論對話等,逐漸形成有效教學模式,達到學習目標,此階段為「過程」階段;透過每年定期能力檢測基礎學科學習內容,並接軌國際學習素養,檢視學生學習情形,藉以發現問題,回饋修正後以達學習目標,此階段為「產出」階段。倘學生學習成效未達預期目標,學校應重新檢視教學計畫及教學策略等,透過反覆地檢視、反省及改進,修正動態循環操作模組內涵,達成學生學習的目標。(新北市政府,2013)

因此,為透過校長教學領導來改變與調適教師精進教學,該計畫成立「校長教學領導社群」。在社群運作的初期規劃方式主要如下

(一)每一社群階段為期一學期,社群運作每月一次,一學期約四至六次。

(二)每一社群約十位校長成員,並由一位校長擔任召集組長。

(三)每次學習社群之議題由社群成員自訂。

(四)運作方式採多元形式,如分享、研討、邀請內外聘專家學者聽講等等 。

(五)每次社群學習時間約為三小時。

參、校長校學領導社群發展之歷程

校長教學領導社群以逐步討論來型塑運作方針,從校長的工作經驗出發,彼此釐清問題困境,也探索改善解決策略,逐步對話形成校長教學領導的八個發展圖像,再由成員依自身條件予以擇一實踐議題,並邀請學者參與對話,企圖為校長教學領導工作發展有利於實務運作的模組。對於整體發展的歷程大略區分為初始階段、擴散階段、省思階段、轉型階段、發表階段等五個時期,茲分別簡述如下:

一、初始階段(102年9月至103年2月)

本階段視為校長學領導社群的初始階段,約共有十位小學校長相約組成,主要以各自辦學經驗分享為主,每月份由不同學校擔任召集聚會,並分享該校校長校務經營概況之點滴,分享內容並非完全以「教學領導」為主要焦點,而多以彼此校務運作或困境突破的議題為優先。

二、擴散階段(103年3月至103年7月)

本階段視為校長教學領導社群運作的第二階段,參與社群的成員增添為總共二十位。本階段成員數以倍增方式組成,運作的方式如同前述,每十人為一組,同時亦增列各組社群成員共同之研讀讀本,社群運作內容亦如多以各校校長進行校務發展或教學領導試作的經驗分享。

三、省思階段~(103年8月至104年3月)

本階段視為校長教學領導社群運作的第三階段,參與社群的成員增添為總共四十位。本階段成員數再倍增,運作的方式如同前述,社群運作內容亦如多以各校校長進行校務發展或教學領導試作的經驗分享。惟成員已逐漸發現各自分享的議題較為擴散,不易形成主體結構式的實證探究,而成為下一階段進行歸納統整的準備時期。


參與社群後的自我轉變~「校長進課堂」之實踐~「觀」想何事?

自「校長校學領導社群」的初始階段,筆者即參與運作,期間從部分學校校長分享的經驗中覺察,校長教學領導方式與其學校之規模與教師文化氛圍多有關聯。如學校已有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習共同體」、「教師公開觀課」或「成立教師社群」等等,其教學領導的模式與機會點則不盡相同。多數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來延續,少數則是呈現從無到有的實踐歷程。

103年6月,時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辦「小學校長分組合作學習工作坊初階課程」,筆者有幸獲得邀請參與學習,在完成課程訓練之後,心中燃起一股自己篤信試行「校長進課堂」的念頭。然而進課堂著個議題,到底是何時進?進誰的課堂?進哪個課堂?如何進課堂?........等等的疑問也接踵而來。再者,自己對於校長進課堂也開始有著初步的規劃想法,例如:希望是要有進度的課程、想要發展一個班級本位的經驗,而非老是輪動班級、同時也要符合自己的授課興趣等等。

為達成「校長進課堂」的目標,筆者掃描校內教師中,察覺到六年四班尤OO老師對於教學實驗似乎有些許的興趣,在取得尤老師的同意與討論後,完成初步的安排與設計,內容包含有:校長進課堂之科目為「社會領域」,授課時段是「每週四下午第一節課」,授課方式以「每周一堂課,採分工獨立教學模式進行」……

四、轉型階段(104年3月至104年11月)

本階段為校長教學領導社群運作的第四階段,參與社群的成員維持原四十位進行深耕實踐。有鑑於讓社群運作主題的結構性,經社群成員分組討論建構出以下八個實踐面向,做為本年度各自社群成員年度實踐的主題參考,希望建構出新北市校長校學領導的模式與面向。

(一)校長擔任教師社群領頭羊的實踐經驗。

(二)校長促進教師文化或教師信念轉化之領導經驗。

(三)校長建立課程教學成效評估制度的領導經驗。

(四)校長促進教師教學精進的領導經驗。

(五)校長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領導經驗。

(六)校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領導經驗。

(七)校長教學領導表達能力的發展經驗。

(八)校長推動新興議題教育探究的領導經驗。


參與社群後的自我轉變~「校長進課堂」之實踐~怎樣作「為」?

在完成初步的計劃後,第一次的「校長進課堂」終於如期登場。一走進教室,筆者就發現黑板中間的投影幕一拉下來之後,兩旁所剩的黑板空間已經不多,試想若是哪天上數學課時,會不會影響了教師示範演算的空間?再者,雖然已經是九月份,這位處頂樓的六年級教室,儘管打開全部的窗戶與風扇,整個教室還是陷入一片悶與熱的環境裡,這學生上起課來怎不影響效益?同時筆者為了想控制教學流程與進度,不時想望望時間,怎奈這時鐘卻懸掛在教室黑板前方,這的確是方便學生算計何時下課,卻苦了站在講台上教學的老師呀!........「校長進課堂」初體驗,讓筆者了解了在實際課堂中,「物理環境」的真實樣貌與影響,其實有著不小的省思與啟示。

隨著教學進度的持續進展,筆者卻越覺艱辛,原因是原先排定的週四下午授課時間,往往因受到身為校長那大大小小諸多的會議或活動而影響,輕者調課,重者只好委由原任導師授課。同時,筆者也體會到一堂教學活動前的備課,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課堂進行的同時,筆者試著與伙伴老師討論教學策略,尤老師樂於分享她在國語文領域教學擅長的「學生課前預習、課中發表」以及「曼陀羅思考法」的經驗,讓筆者擴展更多元的教學視野,也決定在下學期來嘗試與改變。

104年2月,拉開下學期的課程序幕。筆者將課堂策略調整成「學思達」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中發表,課後練習。再者,為促使學校教學團隊進行教學經驗分享交流,規劃出校內「十四堂公開觀課我先行」方案,邀請校內三種背景之教師來進行教學分享,第一種是學科專長領域代表,第二種是續聘之長期代理教師,第三種是專案計畫教師,總共計有十四堂的公開課提供給全校同仁進行試做與分享。這十四堂課中,包含的領域計有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資訊與閱讀課等。

而筆者一面進行課堂教學,一方面也把握機會進到其他班級觀課以學習教學經驗,在紀OO老師的數學課裡,觀察到「分組討論時,磁鐵小白板的方便性」,在胡OO老師的自然課裡,觀察到「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戳戳樂)軟體的實用性」,在王OO老師的藝文課裡,觀察到「自編教材的發想創意」,每一次觀課都有著一種不同的點滴啟示與收穫。另外,為配合市府「每校一學年至少要辦理一場次區級公開觀課」的政策,筆者更帶頭辦理也是本校第一次的「區級公開觀課」,結合「新北市中小學候用校長儲訓班學員蒞校參訪」,讓更多人參與,筆者也積極著手進行相關課程籌備工作,終於讓首場的「校長進課堂」與「區級公開觀課」如期順利圓滿完成!


五、發表階段(104年9月~105年1月)

校長教學領導社群歷經初始階段、發展階段、省思階段至轉型階段,逐步型塑四十位國小校長實踐教學領導之實務經驗,除採原十人一組之運作方式之外,同時也辦理大團體之年度期中發表論壇活動,也預定在105年1月份辦理年度發表論壇,以提升所有成員彼此交流教學領導之經驗。有鑑於期中發表活動時間之限制,邀請成員自由方式提供實證經驗文論以發表,基於尊重各校校長依其學校規模與個人領導風格,各自擇定原建構之八大面向之一則議題進行發表,經初步統計在十三位發表者中,擇定以「校長擔任教師社群領頭羊的實踐經驗」者有三位,擇定以「校長促進教師文化或教師信念轉化之領導經驗」者有六位,擇定以「校長促進教師教學精進的領導經驗」者有兩位,擇定以「校長探討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領導經驗」者有兩位。

由於本校長社群之年度發表活動預計將於一O五年一月份辦理,尚無法正確掌握所有校長在原八項主題所選擇實踐之面向為何,但從年度期中發表之現況看來,「校長促進教師文化或教師信念轉化之領導經驗」所佔之比例高達二分之一,似乎也顯現出絕大多數校長在校長教學領導實務工作上,對於「促進教師文化或教師信念轉化」的重視。


參與社群後的自我轉變~「校長進課堂」之實踐~「得」到什麼?

綜整這段「校長進課堂」的實證歷程,筆者覺察出「校長進到課堂」的實質體會與真義有以下四點:第一,「校長進課堂」,對校長而言,對外破除校長不知現場實務不懂教學的說法;第二,「校長進課堂」,對教師而言,升起一種教學

興革的示範作用,也對教師教學專業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第三,「校長進課堂」,對學生而言,形成一股學生學習的新奇感,同時拉進校長與學生間的距離;第四,「校長進課堂」,對家長而言,更讓家長深信與突顯校長對於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視程度。再者,從觀課的經驗中,「有意義的群體共同備課」,會讓教學觀課的焦點聚焦在於教學策略成效評估與學生的學習實況,而非對於教師個人教學的指指點點,這比起傳統所謂「說課」、「觀課」、「評課」的層次上更有利於「共同學習體」教師社群的經營。

肆、議題與討論

筆者藉由參與校長教學領導社群以及親身進入課堂教學的實踐工作,雖然過程長達一至兩年的時間,遇見一些問題與挫折,但從行動研究的取向上,有以下觀點提出以茲討論:

一、社群的運作確實可提供校長適度的專業支援

筆者從參與社群運作的期間,無論從成員間的彼此分享,或者是專書研讀以及學者專業諮詢都深感獲益良多。從成員間的彼此分享,培養出一種可信賴的共同行動伙伴關係;從專書研讀則展開自我學習的視野,也深刻當下的教育思潮;從學者的諮詢則有助於疑義的探究與自我理解的建構。但除了前開的助益外,筆者也觀察出,校長社群的運作,往往因校長定期與不定期的其他公務影響其參與的出席程度。

二、校長社群的發展軌跡有一定的歷程~由經驗分享轉變為專業焦點

校長社群的運作,在發展初期以彼此提供辦學經驗的交流是最容易也最有意義的方式,主要的原因在於校長的工作環境裡,較為缺乏其他校長同儕的對話機會,因此從校長工作點滴甘苦談會是自然且容易實施。再隨著議題的過於擴散,由成員自主覺察轉而進行歸納聚焦,才演變成對於關注議題的產生。這樣的模式,主要的價值不是形成議題的多寡,而是每位成員都可以參與其中。但由於本案較傾向為任務導向的社群發展,也有實質資源的挹注,若是回歸一般校長的自主性社群,其發展方向與成效其實是蠻值得再行探究與評估。

三、「校長進課堂」有助於校長真實了解教學現實

在國內一直以來校長培訓養成的背景中,一向是以行政訓練為強,雖然校長也是由教師基層工作做起,但在一般工作環境裡,已經鮮少有機會讓校長有機會進入課堂了解校學現場。而「校長進課堂」親赴授課,實有助於校長清楚掌握現行教材特性與教學物理環境的改善重點。同時也為教師、學生與家長,豎立校長重視課堂教學的立場與態度,扮演帶頭的正向意義。惟校長所授科目若是主要學科,如語國英數社等,往往會因臨時公務影響以致調課或調整進度的情形,也擔心形成另種學生學習的干擾。

四、校長可以是全校最關心教學的「首席」人物,而非最頂尖的教學高手

校長主要的權責與意義在於領導與影響力,而非作業力。「校長進課堂」主要的功能,在於喚起全校親師生對於教學的重視,並研擬完善的方案策略,而非期許自己成為教學團隊的總教練。校長應該努力成為全校最關心教學的首席人物,而非必然是全校最頂尖的教學高手。當然,校長本身即具有教學輔導團員身分者,則可更發揮更大更遠教學帶領的影響力。

伍、「校長學領導社群」與「校長進課堂」的實踐啟示

在當前的國教環境裡,校長扮演的角色儼然除了行政領導,教學領導之外,也同時需關照學習領導的各項層面,以加強提升學校教育,重視學生學習品質,藉由校長社群的發展其實是一個穩健且有效的教學領導增能策略。讓校長伴隨同儕團體的協助與支持,彼此分享與建構各自在校可行的教學領導經驗,同時也從箇中領略他人辦學取向與成效評估來逐步型塑校長教學領導的專業展現。就如同「雁行理論」,在共同領導彼此支持,換位思考、補位支援的氛圍中,追求共同專業發展的願景。筆者也從校長社群的實踐歷程中,回應自己所面對的處境,並藉由社群學習的知見進行如實的體會,在一所學校教師文化與風氣較為保守的環境氛圍裡推動教師觀課,深刻體會出,變革須以理念當種子,以教師文化與伙伴關係當養分,再輔以「時間定律」循序漸進逐步達成,筆者的「校長進課堂」已跨出第一步,誠如國北教大孫志麟教授對於教學領導變革趨勢的觀察所言:「大願景,小步驟;小行動,大改變」,希望這寶貴的實務經驗,能逐日形成未來校園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石。

陸、資料來源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3至2016年「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培力總體計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