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文化的藝術視角出發 來一場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109學年度我們透過教育部的媒合,與「丑客聚社 」合作共構課程,
故事就這樣開始囉~~~
設計理念
傳統菜市場不是只有供應人們的生活飲食、日常所需,傳統菜市場更重視的是攤商、顧客、商品、食物的關係,讓傳統菜市場充滿著豐富的人情味。這股人情味也是近年來新興的超級市場無法取代的。也是在北部和都市地區逐漸在流失的文化。而戲劇是人生故事的藝術展現形式,透過模仿表現市場人物的生活,正可以傳遞傳統菜市場中的關係故事。本課程設計從攤商的角度出發,連結菜市場內的人事物,幫助學生從不同的立場去體驗市場生活,培養學生同理心,以及體驗不同的情感連結方式,擴展學生的情意知能。
課程規劃
本校邀請丑客聚社到校至四年4班進行協同教學,以在地文化場域為媒介,透過引導思考、體驗探索、設計賞析、實作表現及發表展示,不僅能增進師生文化體驗與創作能力,更能提升師生藝術文化涵養。
一、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
本課程以探訪傳統菜市場為主題,帶領學生實際走進傳統菜市場,認識菜市場的文化,了解菜市場的人際互動,並邀請對菜市場工作熟悉的人士來分享,他們在菜市場一天的工作,同時經由學生扮演模擬攤商的市場生活,以及與顧客的互動,讓學生以肢體、語言和行銷體驗來展現與市場文化與人情味。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市場的形成與轉變。
2.探索市場的樣貌與文化特色。
3.感受市場內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4.藉由語言、肢體動作和模仿情境,傳遞對於市場想法和感受。
5.以肢體表現或共創故事,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思想與創意。
6.與他人合作規劃藝術創作或展演,能透過藝術創作或展演覺察議題,表現人文關懷。
三、學習任務
(一)進行傳統菜市場時地踏查,觀察傳統菜市場的攤商和客人,進行買賣的狀況
(二)認識菜市場攤商的工作,了解菜市場中人與人的關係和菜市場內會有的情境狀況,及剩食的處理方式。
(三)小組合作共思共構,運用多元媒材完成攤位及販售商品。
(四)以角色扮演方式轉化市場的觀察,化身市場攤商,為其販賣物品進行詳細調查,經由情境題的扮演考驗,模仿市場交易互動的過程,為問題找到不同解決辦法,體驗市場內情感的連結。
四、評量方式
(一)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透過分組充分討論,引發學生對模擬攤位及商品的想像與創作情緒,透過對話激盪思考。
(二)體驗實作:利用學習單完成攤位創意設計圖並完成作品。
(三)戲劇展演:角色扮演攤商,展演行銷方式,小組發表分享討論過程與成果。
五、課程實施
來去菜市場
1.簡介菜市場的樣貌:認識臺北市改造菜市場的計畫
2.景美市場踏查:請學生觀察攤位種類,老闆如何招呼買賣物品,菜市場內有趣的發現
3.回到教室,分享到菜市場觀察到的內容
4.分組討論:如果你是菜市場的攤商,你想要賣什麼?為什麼?
菜市場攤商的一天
1.透過角色扮演,認識菜市場攤商的工作方式(從拍賣現場、銷售現場,到最後場地收拾復原),如蔬果運送、漁貨競標等
2.了解菜市場攤商對於剩食處理的方式
菜市場攤商的考驗
1.各組用簡單物品設計自己的菜市場攤位,買賣的物品和定價
2.老師化身不同個性的客人,到市場買東西,並出難題給攤位老闆,老闆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3.學生分享過程中的考驗,有什麼收穫?藉以理解每個工作的辛苦之處
溪口小市集
1.透過主持人(講師)的引導,以舞臺戲劇方式展現成果
2.依攤商販賣的流程分配角色,擬定行銷策略,模擬市場叫賣。
3.邀請四年3班扮演客人(發代幣),一同參加溪口小市集,增加交流互動機會。
至景美市場踏查,市場的阿姨向學生解說各式蔬菜的優點,學生也透過聆聽,了解如何推銷物品
以肢體表現出各種食物的樣貌,讓同學們一起猜猜看是什麼食物!
透過角色扮演,講師讓學生練習購買水果,並以不同的情境讓學生練習應對,藉以體驗消費者的感受。
學生嘗試將食物的圖片放置於毯子上,討論應該如何安排較能吸引客人上門
透過角色扮演,邀請他班學生扮演客人,讓學生真實體驗販售者與消費者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