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的演變
學武之人既然簡要瞭解太極拳,應對中國武術也要知道一點,故人類在原始時代,與動物共同共存在一個大自然的環境中,因為時代的演進,人類與動物逐漸繁殖,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自然會發生紛爭,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下,為著生存的競爭,經常會發生相互的搏鬥。我們人類有遠超過其它動物的智慧,為求取本身安全的保障,防衛惡禽猛獸鋒爪利牙的侵襲,所以多以模仿動物中力大兇猛與機警靈巧的動作姿熱,來創造出徒手搏鬥的方法,作為人類一種本能的自衛技術。
我中華民族之先民,本以上之演進原則,創出中國優良的傳統武術,又因中華民族開國較早,歷史文化的年代較長,所以人類原始搏鬥的自衛技術,經過長時期的演變發展,其間曾經歷代的先聖先賢、異人、奇士們,不斷在改進與創造發明,因此使中華民族這項偉大的文化,從故代流傳到現代社會,形成一種有系統的,為現代人類最完善的一種自衛技術,亦為古代軍事戰鬥的基礎!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
總之,武術的產生,決非一朝、一夕、一人、一時、一地之所為,而中國傳統武術,因為起源的年代久遠,流傳地區的廣大,受著地形上的天然鏡礙,與交通上的不傳,以及天候冷暖的差異,再經歷各朝代政權的變遷,又受哲學、教育、文化、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傳統武術,其內容極為複雜,其發展情形,亦無史冊為之詳細記載,是故考稽極為不易。
外家拳以少林拳代表性人物達摩祖師。
內家拳以太極拳代表性人物張三丰祖師。 其他省略。
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徵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等互相聯繫,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武術的文化特徵,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哲理性
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專案。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事一……"(周繼旨:《論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見《論中國哲學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為中國武術打下了思想基礎。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繫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節不同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迴圈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
由於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對很多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我國古老的健身術與氣功早與印度瑜珈相互滲透,少林拳法於明清時代傳入日本等國,都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是有著傳統的思想基礎。
2.技擊性
武術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 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外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如太極舉以棚、履、擠、按、采、挒、肘、靠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鑽、炮、橫為基本五拳;長拳以踢、打、摔、拿為四擊;八卦掌以推、托、帶、領、搬、攔、鎖、扣為八法。而器械又根據不同種類有著不同的使用方法;實戰搏擊又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武術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徵而區別於其他體育項目。
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手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著重實用,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徵技擊性為目的,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技擊含意的感受。
武術的技擊方法門類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注目和吸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以中國武術的競技特徵,作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來越多地為國際武壇有識之士所認同。
3.健身性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說,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髒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繫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於氣,氣化于神"(林佩琴:《類證治裁》)。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據太極生陰陽,陰陽合為太極的陰陽學說的原理,極為強調"動靜相生"、"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蓄而後發"等要求,實際上都是陰陽法則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運用,以達到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壽。形意五拳則是根據人的臟腑與五行相配的五行學說,認為崩拳其氣發於肝,可練肝;炮拳其氣發於心,可練心;橫拳其氣發於脾,可練脾;劈拳其氣發於腑,可練肺;鑽拳其氣發於腎,可練腎。近幾年來站樁練習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養生功,就是以"經脈者,所以行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本髒編》)的經絡學說為生理學依據的,經常練習此功,亦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機能,延緩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們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是體育文化的根本任務。武術有顯著的健身養生的價值,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這種實用理性的價值觀也為中國武術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4.娛樂性
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讚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武術的娛樂性包括兩方面:一是人們從習武中獲得身心的愉快,並在社會大眾中得到發展;二是人們從對武術的觀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等文藝形式的結合表演,均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隨著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達到娛樂的方法也越來越新奇,因而通過自身對武術的習練以達到自娛性為目的的日漸減少,而以武術的觀賞為娛樂目的的情況,則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及人們對武術的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而大為增多。這種由個體向群體、由封閉向開放方向發展的武術娛樂性文化特徵的轉變,亦是很有利於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國武術同國外其他體育專案一樣,都與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與相互影響。因此,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專案都是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產物,同屬於世界體育文化的範疇。而歷史上任何一種優秀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高度發達的象徵,而且將會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因此,中國武術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