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9年11月的一般性大會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且其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捍衛文化的多樣性與尊重人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
從聯合國的宣言中,其紀念國際母語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世界多種語言的寶貴資產,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所以世界各國應共同維護少數族群的語言。
九年一貫教育的精神,其推動台灣母語日乃為落實學校之課程目標及精神,鼓勵學生學習、運用各種台灣母語,增進各族群間的瞭解、尊重、包容及欣賞,奠立台灣母語於相關領域課程中之基礎,推展並營造台灣母語優質環境。
因此,本校依據課程綱要,整合規劃學生鄉土語言課程聽、說、讀、寫能力,並融合九年一貫各領域課程,落實以台灣為主體之本土化教學,讓學生皆能在台灣母語日活動中做深度學習,深刻感受鄉土語言之美,進而建立愛護鄉土、關懷社會與自然之人本情懷,此為推動本計畫的最初動機。教育學生認識母語、引導學生欣賞母語、鼓勵學生使用母語、期許學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希望藉由多樣化活動帶領體驗性的課程,讓學生成為一個小觀察家,留意生活週遭所出現的在地文化現象,協助學生認識其它不同文化,引導學生培養欣賞並尊重語言的多樣性、與關懷不同文化的態度。使參與者從關心到實踐最後能改造,此為推動本計畫的主要動機。
貳:依據:
一、教育部95.6.21臺語字第0950087762B號令發布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推動台灣母語日活動實施要點」。
二、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綱要」。
三、雲林縣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台灣母語日實施計畫。
參、目的:
一、透過校內母語日教學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認識母語。
二、引導學生欣賞母語,並瞭解母語的美麗與可貴。
三、增進學生對母語的珍惜和尊重,並進而能口說母語,關懷本土社區文化。
四、發展自我功能、增進人際關係、達到「人親、土親、文化親」的深刻體認。
肆、實施原則:
一、統整原則:課程規劃時應有所統整,各領域之間應互相協同,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銜接原則: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使學生在學習階段能時時與生活銜接,以適應未來的生活。
三、積極原則:注重教材的生活化,經由實際建構知識向學生實施隨機教學,豐富其日常生活。
四、多元原則:兼顧學校所在社區民眾日常使用之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言等台灣本土母語
伍、實施對象:全校學生。
陸、主辦單位:教務處。
柒、協辦單位:學務處、總務處、家長會、本土語言支援教師。
捌、推展重點:
一、充分運用文光社區資源,活化教學內涵,將此資源融入可運用的教學領域內設計課程。
二、依據九年一貫課程之教學理念與精神,將本校學生經驗、分段能力指標與基本能力,轉化為教學活動,培養孩子們台灣母語的學習能力。
三、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設計文光國小教學課程,將教學活動融入母語課程,營造溫馨的校園文化。
四、主要推動項目:教育宣導、教學活動。
玖、實施策略與課程規劃
一、成立「台灣母語日」推動小組。
二、結合學校願景,發展學校教學目標。
三、結合地方資源與人文特色。
四、進行家長和教師的專業諮詢與對談、辦理專業進修研習。
五、研擬台灣母語課程與教學方案,發展學校台灣母語模式課程。
六、執行計畫。
七、課程實施評鑑及檢討修正。
拾、預期效益
一、發揮教師、家長個人多元化、個別化及適性化的教學精神,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需求。
二、藉由每週一日之台灣母語日活動,活用學校現有教育資源,將母語適時、適量融入學校生活中,深化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教學的學習內涵,並逐步融入各科教學之中,擴大母語使用空間。
三、學生對本土母語俗諺及相關鄉土文化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並進而能欣賞並珍惜家鄉文化資產。
四、讓學生及社會大眾經由接觸後進一步了解、接納、尊重各族群之語言、文化、藝術之豐富內涵及其生活方式與文化特質,進而肯定各族群民族之文化,為母語傳承進行有效之紮根工作。
五、能激勵教師、家長不斷學習、找出如何將母語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之最有效可行方式。
六、能夠在同一個專業的理論模型下,提供學生們系統的、多元的、整合的母語教育課程。
拾壹、本計畫經校長同意後實施,修正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