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故事-探索記憶2020-發掘被遺忘的在地故事

台灣的故事-探索記憶2020-發掘被遺忘的在地故事

抬起頭,我們分享一樣的太陽與月光,低下頭,重新檢視我們立足的土地,這塊被西方人視為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在地理上由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塊衝撞而成;文化上,則因歷史的交融,不同族群、迥異的生活經驗,構築成多元複雜的社會文化與情感。


在我們共同擁有的不同記憶中,有太多故事值得述說,還有更多故事在衝融的過程中,可能被掩藏、可能被遺忘,打開每個人的記憶膠囊,用聲音影像與文字,讓曾經疏離的重獲關心,讓曾經悲傷的得到療癒,「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是一個交換生命故事的平台,我們的笑因此可以看見別人的淚,每個人的歡樂與哀愁都可得到理解與包容,世代或族群的衝突得以在交融之中讓愛從零開始。

來自於記憶、來自於土地的生命故事,是生活、是歷史、也是文學。這一次,我們的記憶抽屜不受限於官方的抉擇,每個人都可以釋放自己的生命能量,留下自己的生命註腳,這也會是一個留在雲端的「時空膠囊」,讓後繼者在遙遠的未來,看見我們這一代人為他們留下的故事,臺灣將因我們留下的記憶資產更豐足而飽滿。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生命史,從中經歷的風霜,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都是一篇篇鼓勵其他人努力或重新省思的力量,是維繫家庭、社會的重要記憶,更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故事不是一種嚴謹的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令人感動、深刻雋永的事件。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身的體驗訴說記憶中的故事,由個別微觀的故事,自下而上共同拼湊出隱含於日常生活中的歷史。這種故事交織性的共同記憶,有別於主流的歷史及詮釋,它除了豐富生活的想像空間,更可藉由說與聽的互動方式,直接喚起共同的生命回憶,從歷史與文化氛圍凝結人心,有助於社會正向發展。

相較於文字歷史的記錄方式,說故事的方式更適合弱勢者及不習慣於使用文字表述的人,從而擴大歷史表述的來源與公平性,而說故事本身即是一種全民參與的事件,「我正在參與歷史」的榮耀感也有助民主社會中公民素養的提升。

本計畫之「故事」意涵為:個人將其生命所經驗之回憶以主觀方式陳述或與他人對話,而構成一段現實世界中可理解、可感受的情節,其表述內容雖為主觀性陳述,但非刻意虛構、編造、造假、憶測等。故事亦非等同於口述歷史,故事無須嚴格考證或佐以證據,主觀性之情緒、記憶之不確定性、語詞之不精準性、習慣性之表達方法等均可被合理接受,惟不宜涉及攻擊、毀謗他人,或侵害他人之隱私權。

為鼓勵臺灣一般庶民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並與最愛的家人、朋友,乃至社會各界分享,文化部推出「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並規劃建置一個記憶分享網絡,將臺灣人民感動人心的故事記錄下來,匯集為國民記憶資料庫,並透過網站分享給社會大眾。未來並可作為導演、作家靈感的素材,喚起關懷家人、土地、社會的情感,豐富臺灣的人文記憶。

「國民的記憶:臺灣的故計畫」是一個有別於過去政府文史單位進行口述歷史的計畫,過去「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邀集了全國13縣巿文化局(處)、文化部所屬4個生活美學館、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原住民電視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警察廣播電臺、中廣新聞網、銘傳大學、真理大學、臺南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義守大學等共同參與。

現在藍天視頻工作室、戲緣新創協會、海峽家緣、新創網路電視、在地報導為了延續「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再以「國民的記憶:臺灣的故計畫」落實記錄計畫,以常民為核心,向後回溯、向前遠望、還要記錄當下,這將是一場魔幻寫實的時空之旅,當我們追索歷史跡痕的同時,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不論是悲劇還是喜劇,經過漫長的時間隧道,經過歲月的洗滌,留下的就是愛-對這塊土地、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彼此的愛。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藍天視頻工作室

承辦單位:戲緣新創協會

協辦單位:海峽家緣

執行製作:新創網路電視/ 在地報導

製作報導:藍天視頻工作室覺影像團隊

製作導演:劉蓮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