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編本土語言教材(水果餅的故鄉)

【水果餅的故鄉】

我們的永康區

    永康區位於原台南縣西南角,在嘉南平原南部,三爺宮溪流竄其間,鹽水溪環繞於西北邊,柴頭港溪則在西南邊,東北角是許縣溪。東與新化區相鄰,南與仁德、歸仁兩區銜接,西隅台南市,北臨新市區。

    永康區昔日稱『埔姜頭』。明鄭成功時期,為部將軍林、黃等員屯駐之地,稱『永康里』,明清兩代皆稱『埔姜頭』。『埔姜頭』地名可能起源於鄉民拓墾形成街市時,附近一帶『埔姜』野生遍地而得名。『埔姜』是中藥黃荊的名稱,可燻蚊蟲,或覆蓋於鹽漬之上,可驅蚊蟲。日據時期,地名大改革,乃以明鄭時期的『永康里』改稱『永康庄』。台灣光復改庄為鄉。直到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一日人口達十五萬人以上,改制為縣轄市,即現在的永康區。

    永康區目前共有三十九里,工商業繁榮,很難想像過去也是有潭水有漁業的。永康區原本地勢較低窪,方圓二、三十公里,有許多水潭,潭裡有捉不完的魚兒。昔日聞名遐邇的『鯽魚潭』,又名『龍潭』、『東湖』盛產鯽魚,為原台南縣八大勝景之一,稱為『鯽潭霽月』。後來潭水淤淺,闢成水田,殊為可惜,僅剩一小部分留在崑山工專(現改為崑山科技大學)內,供人懷古。大灣、龍潭、網寮、土虱堀等地,均為舊日的漁產所在。

    永康區洲仔尾就是現今的鹽洲里,原是古台南府城通往嘉義的重要驛站,也是明鄭時期四重鎮之一,與鹿耳門、赤崁樓、安平並列。鄭氏父子(鄭成功、鄭經)皆葬於此。明鄭滅亡之後,陵墓猶存,但清朝將此墓歸葬福建省南安縣故鄉後,就無跡可尋了。目前僅在洲仔尾(鹽洲里)存有鄭成功墓址遺址紀念碑。

    目前永康區共有科技大學三所(崑山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台南科技大學)、高職二所(台南高工、台南大學附屬中學)、完全中學二所(大灣高中、永仁高中)、國中一所(永康國中)和國小十一所(永康國小、大灣國小、西勢國小、五王國小、三村國小、崑山國小、龍潭國小、復興國小、永信國小、大橋國小、勝利國小),培育無數專業人才,貢獻社會。更由於全區地勢平坦,工廠林立,人口眾多,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從中間貫穿南北,縱貫鐵路也經過本市),促進工商業急速發展,是台南市的經濟大市,氣勢已凌新營區之上。

 

 

 

※我們的學區

    永康區共有三十九里,我們的學區有兩里,就是新樹里與西勢里。這兩里位於永康區的東南邊,北有永康里,西南有北灣里,東鄰新化區的崙子頂,南鄰歸仁區。

 

    西勢里分西勢、蕃薯厝二庄:

    西勢在西半部,主要姓氏有林、陳、楊三氏,現在漸漸擴展,已和新庄仔相連了。

    蕃薯厝在東半部,據傳庄名原來是蕃租厝,是漢人向口碑一帶平埔族民租田耕種租戶的厝,後來轉音為蕃薯厝。庄中祀奉謝府元帥(謝玄元帥),就是現在的廣興宮。居民以林、董二氏為主。

※家鄉的特產─水果餅

臺灣民間如果嬰仔度晬都會分送親友一些小吃,例如油飯、紅蛋或蛋糕,讓大家同感喜氣;各地嬰仔度晬的禮俗,都大同小異,不過,以永康區西勢里廣興宮祭祀中心的西勢一帶,卻有一個很有人情味又具濃厚地域色彩的分餅習俗。

在我們西勢地區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和新化的崙仔頂是以「分水餅」的方式來慶祝嬰仔度晬。在農曆正月二十日也就是謝府(謝玄 )元帥誕辰以前一年中生兒子的人家,都得分送「水果餅」俗稱「水餅」,給自己村庄的福份庄民品嚐,一起分享添丁的喜氣。

水餅是一種包有糖膏、或地瓜泥、金桔的圓形麵粉煎餅,厚度約一公分,可口好吃,多委託當地糕餅店製作,有大小兩種,大的一斤重,小的半斤重,形狀圓而滿,象徵添丁進財的吉兆,送大餅或送小餅,完全依個人的經濟能力而定。

「分餅」習俗的由來,相傳是一百多年前,庄民為了祈求能夠生兒子而齊集在庄頭信仰中心的廣興宮前,向主神謝府元帥許願,如能「喜獲麟兒」,將來一定豐盛祭祀,演戲酬神,並「挑餅」分送庄民;後來,庄民真的生了兒子,於是相約在謝府元帥誕辰的農曆正月二十日分餅還願,於是正月二十日,就成了這四個村庄沿襲至今的重要分餅節日了。

分餅前按照習俗,凡是過去一年中生兒子的人家,都會準備三牲酒禮,水餅和新的童裝,或攜帶該位新生男童,前往坐落在番薯厝,俗稱「元帥廟」的廣興宮燒金拜拜,感謝守護神謝府元帥的祐賜,並祈求該童平安長大成人,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水餅的分送有兩種,一是「福份餅」,一是「老大餅」。福份餅是分給住在庄內而具有「福份」資格的庄民。

◎所謂「福份」,就是廣興宮登記有案的會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每年必須按時向廣興宮繳交「福份錢」。分餅時,一戶中有幾個福份就送幾塊水餅,如二個就分二塊,六個就送六塊。比如今年村庄有九個新生兒,某戶有二個福份,那麼這戶今年就可以「領」到十八塊水餅。

◎老大餅是送給滿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是不必繳交「福份錢」的,祝他們延年益壽,永遠健康,是不是充滿溫馨呢!

分送水餅稱為「幸餅」,分送時間是正月二十日的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分餅的方法,西勢里和崙頂里不同,西勢、新庄仔和番薯厝等西勢里三庄,採用分送到家式的,由各庄爐主領隊,依福份名冊,挨家挨戶分送,早年是用挑的,所以這天也稱為「挑餅」日,現在則多用機車或汽車載送了。與西勢里僅一新灣橋之隔的崙頂里西、中和東三個角頭,採用的分法是集中分送式的,分送戶將水餅送到爐主宅前排成一列,由爐主點名逐一領取。

我們的分餅習俗,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表示我們十分尊重生命和敬老尊賢。每次到了分餅節,我們四庄都是喜氣洋洋的,有一首短詩可以形容分餅情形:

  西勢嬸,喘呼呼;

擔水餅,在半途。

福份餅,送各戶;

老大餅,請三姑。

分餅的習俗,給人的感覺是:籃子空了,心中的喜悅卻滿了。家鄉的風俗民情,可以說是今日我們瞭解自己家鄉祖先生活的一面鏡子;也是一種飲水思源情感的延續。在我們回味、咀嚼之餘,是否想到,這種先民的生活文化傳承,是今後我們所應努力保存的,讓這種精神文化,一直生生不息。 當我們對於家鄉的情事,有所體認與瞭解後,鄉土之情不禁洋溢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