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地處桃園縣大溪鎮與龍潭鄉、復興鄉、新竹縣、關西鎮之間,由於溪口處有雙峰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得名。其興建緣由,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法涵蓄水源,延及下游各地區常遭水旱之苦;政府為解決民困、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自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展開興建石門水庫工作,並於五十三年六月完工,歷時八載,參加員工七千餘人,建設經費約達新台幣三十二億元,水庫總長度為十六.五公里,滿水位面積八平方公里,有效蓄水量約二億七百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自完工營運以來,對北部地區農業生產之改良,工業之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防止水旱災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石門水庫建好時因為沒錢沒又把底下的樹木砍掉,但因此反而提供了魚類很好的棲息地,所以石門水庫蘊含了豐富的漁蝦,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產生石門活魚如此龐大的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