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早前維修聖玫瑰堂正立面時,工人亦以搭棚輔助。
築棚(下以粵語稱「搭棚」)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在澳門也是歷史悠久,傳承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
老街坊記憶中的賽車觀眾看台、海邊泳棚、國慶牌樓,以至今日仍然採用的戲棚、建築用竹棚,都見證着澳門搭棚業的變遷。
業界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早前向政府提出將澳門搭棚工藝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遺成功十周年文物保護成果展》的佈展情況
被人淡忘的竹棚
搭棚業屬於「三行」之一,作為樓房建築、修繕、翻新時的工作平台,是建築業不可或缺的部份,時至今日,澳門的大小建築工程都可找到其影子。
澳門棚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趙德兆稱,除了建築樓房,昔日的澳門,竹棚還以多種不同形態及功能出現,如用作各種活動的觀眾看台(如賽車、龍舟賽、拳賽、鬥牛和戲棚等)、泳棚、臨時過路橋、節日牌樓等等,如今,只有戲棚比較多見。
據老街坊回憶,澳門舉辦大賽車之初,沿跑道設有多處觀眾席、「葡京彎」附近橫跨賽車跑道的行人過路橋,皆用竹竿搭成。1959年,這過路橋改用鐵管搭建,卻不幸發生塌橋意外,導致20多人受傷。當時有人認為,這是鐵管缺乏竹子的柔韌性所致。無論如何,60年代開始,觀眾看台和過路橋逐步改用鐵管構建,不久便全面替代了竹棚。
另一款具有代表性的竹棚,是自1949年開始出現的國慶牌樓。這種牌樓用兩枝大杉橫過街道,再用竹竿按圖則搭建棚架、外面鋪蓋木板,上繪國家當年的成就和新貌。60年代的國慶牌樓數量最多,曾有10餘座牌樓分佈於澳門各區大道。直至70年代後期,慶祝國慶的形式轉變,竹棚也伴隨國慶牌樓,一起淡出歷史舞台。
一般搭竹棚多屬臨時性質,相關事務完成後便拆走,唯有游泳棚屬於較長期的建築物。
澳門半島雖是三面環水,以前卻沒有適合游泳的沙灘,僅路環島有竹灣和黑沙兩灘,在嘉樂庇大橋建成之前,往返極不方便;澳門新花園游泳池則遲至1952年才建成,居民難有游泳的機會。在澳葡政府支持下,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由新填海遊艇俱樂部(今天金沙酒店附近)沿友誼大馬路到水塘北角一帶的海濱,便有社會團體、商業機構陸續搭起超過10座泳棚,每年農曆三至十月開放供會員和大眾暢泳。這些由岸邊的小橋伸延至海上的小棚屋,規模大小不一,建材以竹子為主、木板為輔,再以葵葉或稻草作遮陽擋雨之上蓋。當初,這些泳棚在泳季過後就拆掉,次年再次搭建,後來為方便喜愛冬泳的人士,成功申請不用「歇冬」,常年開放,部份泳棚乃加上較堅實耐用的木材作為樁柱。這批泳棚,曾發揮豐富居民業餘生活、推動游泳運動發展的作用,很受大眾歡迎。但隨着外港碼頭、友誼大橋之興建及填海造地需要,1980年代中,泳棚終消失於小城。
■手持直尺的魯班像
竹的三好特性
隨着時代進步,棚架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竹棚,金屬棚、竹通混合棚和全鋼鐵的霹靂棚等亦廣泛使用。成記棚廠東主趙成蔚是趙德兆的侄兒,也是棚業職業工會副理事長,他指出,雖然現在選擇多,但是在樓宇建設和維修工程上,澳門業界還是喜歡使用竹棚(尤其是小型的修繕工程),原因在於竹具有「靈活性高、價格低廉、運作便捷」三大特性。
竹有「植物鋼筋」之稱,富彈性、堅韌無比,又易於切割成所需尺寸,還可因應需要,以外力弄彎竹支而不易折斷。如戲棚內的三角形拱形桁架,正是體現其靈活性的最佳例子。加上竹枝的重量輕,操作簡便,只須使用篾及摺式鋸片刀或拆棚小勾刀等工具,便能搭棚和拆棚。據稱,熟手技工每天可搭建600至700平方米或拆卸2,000平方米的竹棚。相較每天只能搭建300至400平方米,或拆卸約500平方米的金屬棚架,裝拆竹棚更為便捷。
此外,以棚架材料而言,與金屬、木材相比,竹的售價亦顯著較低,合乎成本效益。加上竹的生長速度較樹木快,更比冶煉金屬時製造的污染為低,有助減輕環境負擔。近年還廣受建築師及藝術家喜愛,用作藝術或展覽裝置。
■理事長趙德兆
■理監事長蕭漢新
棚業職工有出路
隨着澳門的經濟蓬勃發展,各處大興土木,為本地棚業帶來源源不絶的工作機會。脫胎於上架行會館的棚業職業工會,成立於1951年,其現任理事長趙德兆自12歲跟隨父親入行至今,已有54年的搭棚經驗,在一眾老手「退休」後,成為資歷最深的現職搭棚師傅,擅長搭建招牌竹棚架。此類懸空棚尤考功夫,講究知識、細心和膽色,缺一不可。
趙德兆稱,「澳門現時共有25間棚廠,知名的有江記棚廠、星記棚廠和成記棚廠等,本地棚工有近70人,當中6位為女工。」近年入行人數不多,在人手奇缺下,棚工薪酬不低,熟手技工日薪一般可達1,500元(澳門幣,下同)。
他說,搭棚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過往並無嚴格的學習規程及考試制度,一如其他工藝行業採「師徒制」,師傅以邊做邊教,口傳手授的方式傳授技 藝。棚工分為學師、中工、大工及師傅;一般學師3年便成中工,再補師2至3年便可按經驗成為大工,師傅則最少要有10年的工作經驗。近世則有規範化、系統化的專業課程,工作時也有一定的守則和指引。本來,這都有利於棚工的現代化發展,可惜,近年極少青年願意入行。
入行者少青黃不接
目前,澳門的搭棚師傅平均年齡逾50歲,年齡最大的將近70歲,嚴重青黃不接,須輸入外地僱員緩解人手不足,本地棚工和內地棚工現時比例約為1:3。為免本地搭棚技藝失傳,棚業工會積極開辦培訓班,吸納18至45歲的男女學徒,並提供日薪400元的實習津貼。
雖說搭棚是日灑雨淋的行業,但工作穩定、薪酬高、自由度大,有志投身者,經幾年時間磨煉,積累經驗,就能獨當一面。
明知危險反更安全
搭棚毋須設計圖則,亦無固定的操作程式,全憑師傅的經驗,「以心為圖,以眼為尺」,全都是現場設計和心算力學,因地施工,因此棚工都需要「眼明心靈」。棚業職業工會理監事長蕭漢新說:「人的身體便是度尺,靠肢體距離測量長度,再憑心算、目測決定用竹數量。」事實上,搭棚需要感官的專注,學師時倚賴身體對力學的領悟,工作時利用身體各個部份檢測棚架強度。
工作帶危險性可能是少人入行的原因之一,「其實大部份棚工都是『越搭越健康』。」趙成蔚說,「入行30多年來,所知搭棚意外不多。不錯,搭棚工作帶有一定的危險,正因如此,從業員工作時特別謹慎,大大降低意外的發生機率。不過,搭棚始終是體力勞動,難免有手掌結繭或腰部不適等職業病。」
偶有發生的搭棚意外,主要是棚工工作時失手,棚架結構本身是十分安全的。澳門有法例要求,建好的竹棚須由具資格人員每月定期檢查,並按《建築安全與衛生章程》的規定填寫認可「表格13」以示安全。在颱風/暴雨過後或逾 15 天沒有使用,則須另作檢查。蕭漢新稱,竹棚出現危險(如斷裂)前,會發出「啪啪啪」的警告聲音,此時尚有數分鐘時間,足以讓人逃生保命。
有趣的行內術語
竹棚都是由直及橫的竹竿搭建而成,行內稱垂直到底的企桿為「柱」,離地的叫「針」;最下面的橫桿為「打底」,其餘叫「牽」;斜桿則被稱為「暢」。竹枝間靠「篾」固定連接,綁篾的基本動作有綁圈、紥髻、索緊篾帶和收篾尾。另外,為防止橫桿移位,會特別使用「打戒指」的方式,先於企桿上繞兩圈,再進行其餘步驟。
成記棚廠東主趙成蔚稱,早期搭棚的「篾」都是用竹製成,現已被尼龍篾和膠篾所取代。他認為竹篾壽命雖較短,也易於磨損手指,但不易鬆滑;尼龍篾則更輕便,也方便大量製造。
竹的小知識
竹棚使用篙竹(註1)和毛竹(註2)為主,一般竹齡為3至5年,長度約6米,兩者的橫切面尺寸不同,毛竹比篙竹粗壯,多用作主力部位。竹枝需垂直放於室內,風乾至少3個月才可使用。常見的竹棚類型包括:雙行棚架、外伸桁架式棚架(俗稱懸空棚/吊棚)、招牌棚架。
優質的竹枝要夠長和粗壯,外形順直,顏色呈淺棕色即可。澳門搭棚所用的竹主要來自廣西,但質量最好應為早期使用的肇慶竹。從前利用「竹排」沿江而下運竹來澳,需時較長但價格便宜;因使用水運方式,故行內又稱竹為「水竹」。近世因內河交通繁忙,竹排放流方式不能再用,早已改用船運或陸運了。
註1. 篙竹堅實挺直,高度可達15米、直徑6厘米。較多分佈於河溪和村落附近,喜疏鬆濕潤土壤。
註2. 毛竹又稱茅竹,分佈廣、面積大,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竹種。其竿型粗大,可達20米高、20厘米粗。具有材用、食用、藥用、觀賞、飼用、環保等多種用途。
棚業三師傅
屬於「三行」之一的搭棚業者,除按例供奉魯班外,亦供奉有巢氏和華光,通稱為「三師傅」。相傳搭棚業源自5,000年前的有巢氏。古時人類不時受到地上的野獸攻擊,幸得有巢氏受鳥巢啟發,教授使用樹枝和籐在樹上建屋,開始了巢居生活,始得避免擔驚受怕的過日子。三眼華光是掌管南方的火神,曾被玉皇大帝派遣下凡燒毀戲棚,原因是演戲太過吵鬧了。未料華光被戲棚上的表演吸引,不忍破壞百姓看戲,反教導百姓燒香焚寶拜祭,煙火燻上天庭,瞞騙玉帝為戲棚已焚。是故,戲班與棚業皆供奉華光,祈求庇佑遠離火劫。
棚業師傅誕 (按舉行日期排序)
有巢氏師傅誕 正月十九
魯班師傅誕 六月十三
華光師傅誕 九月廿八
文:郭美琪 圖:育琛/陳偉揚/郭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