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感測網路的硬體製作相較於軟體相對簡單,軟體的良窳常常是關鍵性的技術落差。目前網路協定的修改,主要集中在網路建構與路徑選擇的規則上。新的裝置啟動後,必須搜尋鄰近的裝置,獲取鄰近裝置的資訊。從鄰近的裝置中,選擇一個已經加入網路的裝置成為它的父節點,並獲得指定的位址分配。位址的分配決定網路的拓譜形狀,在這個實作中,最主要就是改變位址的分配,將多數的位址空間用在增加網路的深度。因應新的位址分配方法,需要為每個裝置增加一些額外的屬性。所以增加的資料結構的欄位,以記錄這些額外的裝置屬性。當要傳送資料時,裝置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幫忙轉送資料到目的地的鄰近裝置幫忙轉送資料。這裡使用捷徑的方式輔助路由的選擇。網路的其他部分,如資料完整性檢測、網路完整性的檢測與破損路由的修復,這裡保留原始的規則。資料完整性主要以ACK回應與重送的方式確保資料完整,網路完整性是依賴周期性的檢查,破損路由是以重新加入網路的方式修復。 靜態位址分配在搜尋路徑上具有優勢,因為動態位址分配對每一個新的路徑都要重新搜尋,網路的規模越大,這個優勢越明顯。靜態位址分配中,有效率使用位址空間是影響 網路整體傳輸距離 的主要因素。即使沒有建置傳輸層,整體封包到達率也超過90%,而且封包遺失固定在某些區域的裝置,大部分的裝置封包遺失率接近於零。說明封包遺失和部署環境的干擾有關,可以改善裝置部署的位置加以修正。
Fig. 1 The life cycl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