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謂「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 ( 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 ) 和振興 。現從這數方面的保護大方向中,提出一些確切可行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福佬人有關陸上扒龍船的意義和價值。現在陸上扒龍船所面對的重大問題是下一代人不大接受或承傳陸上扒龍船,使陸上扒龍船後繼無人。因此,不論是政府或是上一代的福佬人都應向年輕一輩講解陸上扒龍船的歷史價值及當中對婚嫁習俗的意義,並且給予她們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她們感受陸上扒龍船的樂趣和意義。讓年輕一輩了解到陸上扒龍船對他們族群的重要性,這才是有效地把陸上扒龍船傳承下去的方法。
其次,政府為福佬人的陸上扒龍船習俗建立檔案。政府可以搜集所有關於陸上扒龍船的資料,通過當中的口頭記述,習俗的舉行作記錄,並進行分類、編目等,以便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申報項目作出準備,即使不能成為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成為具中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者,政府和福佬人合作把陸上扒龍船進行文字及錄像記錄,以減輕政府的工作。每當有婚嫁時,福佬人大都會聘請攝影師把整個婚禮過程拍攝下來,他們可以把這些錄像給予政府,以給予政府保存,因為福佬人的教育水平並不高,那他們便可擔任錄像記錄的一環。而政府可透過派出一些學術人員向她們進行口頭記述,及有關的錄像中取得資料,並作文字記錄,使對陸上扒龍船進行真實、全面、有系統的記錄,讓陸上扒龍船得以保存。
此外,政府、傳媒人士可把陸上扒龍船得以宣揚開去。政府方面,可設立定期或專題展覽,向市民展示當中的服飾及用具,並播放陸上扒龍船的過程,而且亦可播放有關訪問福佬人的錄像,使市民能從錄像中體會到陸上扒龍船對福佬人的意義及重要性。而傳媒人士方面,他們可作一些專題報導,亦可拍攝一個民族文化習俗的特輯,既可向市民介紹有關陸上扒龍船的習俗及過程,同時亦可向市民介紹其他民族文化與習俗,從而增加市民對民族文化及相關習俗的認識,讓他們共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可讓市民能從不同途徑接觸有關陸上扒龍船的文化習俗,大大增加陸上扒龍船的認受性。
最後,女家可與非福佬族群的男家商討舉行陸上扒龍船或讓女家親戚代替扒龍船,讓陸上扒龍船不再受不同族群的所規範。由於舉行陸上扒龍船的一大問題是只有在男家娶媳婦時才會有扒龍船這項習俗,即使女家是福佬人,但男家卻不是,就不能舉行扒龍船的習俗。因此為了讓陸上扒龍船的傳統習俗得以承傳,故新人雙方可加以溝通,使陸上扒龍船得以在,不論是男家或女家,只要其中一方是福佬人便可舉行,大大增加舉行陸上扒龍船的次數,亦讓年輕一輩及其他市民對陸上扒龍船的傳統習俗有更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