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

米食文化

食米從米質特性上,可區分為?米、秈米及糯米。其分類及特性如下說明所示。

1、秈稻: 秈稻所生產之米稱為秈米,米粒細且長(長米),略帶粘性,有點粘又不會太粘,食味香甜口感軟Q,澱粉粒與碘結合後會呈現鮮藍色。而秈稻又名印度型稻,但在臺灣秈米我們俗稱為在萊米

2、蓬萊: 米粒粗且短,其近橢圓形(圓米),粘性較強,食味佳口感較軟,澱粉粒與碘結合後呈會呈現暗藍色。?稻又名日本型稻。臺灣?米俗米俗名蓬萊米。

3、糯稻: 糯稻所生產之米稱為糯米,米粒形狀與?米相近,其胚乳中澱粉大多由支鏈澱粉所組成,其直鏈澱粉含量一般少於3%,較適用製酒,故又名酒米。澱粉粒遇碘呈紫色,糯米通常也用來製糕餅、粽子、米糕等食品。而糯稻又可分為秈糯(長糯米),糯(圓糯米)二種。

一般市售白米為稻米之胚乳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澱粉。秈米之澱粉,主要是由直鏈澱粉及支鏈澱粉組成。一般秈米之澱粉中,直鏈澱粉比例較?米為高,煮成的米飯會較乾鬆,但現今所研發出的新品種--長秈米品種之”台中秈10號”較為特殊,其胚乳所含直鏈性澱粉比例與米相近,所以米飯口感也與米相近,口感Q軟食味佳。

資料來源:米食博物館

稻米每一米粒中約含0.7-3%的脂肪存於米糠中,所以能提煉米糠油。胚芽是植物發芽的部份,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礦物質。而米粒中所含72-79%的醣則儲存在胚乳中,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

收割後,去掉穀殼的米,稱為糙米。糙米包括92%胚乳,3%胚芽,5%米糠層,米糠層是指果皮、種皮、糊粉層,為粗糙纖維組成,水份不易浸透,煮出的糙米飯口感較硬且粘性較低,比較起來不易受歡迎,所以人們再次碾去糠層得胚芽米,再去胚芽,得精白米。

米由三個主要部分即皮(果種皮)、胚(胚芽)、胚乳所成,各部機能特性為:

(1)皮部: 即種皮由外側的果皮與內部之種皮所成,擔任保護胚及胚乳之角色,皮部常含高濃度之粗纖維,灰分,粗脂肪。此部含多量之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及無機質,與胚芽一樣成為糠而剝離。

(2)胚芽(胚):為種子之最主要部分,發芽之際為形成根與葉的新植物體之部分。其成分為多含脂質、無 機質,調製時,胚與皮部(果皮、種皮、糊粉層)一同剝離而成糠。實際上,米糠是糠層與 胚、碎米的混合物。

(3)胚乳: 此處為貯藏發芽後提供給芽與根養分之營養素的部分,由多含澱粉粒的細胞所成,也含蛋白質。 乃米粒之主要可食部。胚乳的外層與種皮相接之胚乳的一部(層)為糊粉層,此層含有蛋白質、 脂肪、維生素等。

資料來源:米食博物館

水稻的栽培,在溫帶地區一年只能種一期,但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例如台灣則一年可種兩期。”分蘗”這個過程是會影響水稻結穗數的多少,是高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枝特性。由於水稻的大部分營養器官如葉片、分蘗和根系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因此分蘗期是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時期。

成活至分蘗期

手插秧後,(第一期作在插秧後15天,二期作10天),均需為3~5公分之水深,但如果使用機械插秧時,因使用幼苗其苗高在10~15公分之間,灌溉時應注意水深勿淹及葉身,並照應保持水深日數補灌至3公分,同時隨時注意排水口及田埂以防止滲漏。

分蘗漿期至有效分蘗期

維持水深2~3公分,水深不可超過5公分,否則可能會造成稻株軟弱,且易遭病蟲害而影響分蘗。插秧後(第一期作約20天,第二期作約15天)及有效分蘗中期(插秧後第一期作約38天,第二期約23天),應各排水一次以防止土壤還原,並於田間上有淺水〈約0.5公分〉時,施第一次追肥〈插秧後第一期作20天,第二期15天〉。排水後(砂壤土於第4天,壤土第5天,黏土於第6天),重行進行淺水灌溉〈2~3公分〉。第二期作時,水溫不宜超過30℃,以免徒增株高,提早幼穗形成,土壤還原加快,會使根的吸收機能減弱,而影響分蘗數及稻穗的數量。

有效分蘗中期至幼穗形成始期

此時期為水稻生育期中最不需要灌溉的時期之ㄧ,故應進行排水以利土壤通氣,促進根部伸長,以免限制養分的吸收或發生無效分蘗等。大體上於插秧後(第一期作40天,第二期作30天)左右開始排水,並於田間尚有淺水0.5公分時,施用第二次追肥(排水後砂質壤土於第4天,壤土於第5天,黏土於第6天),重行灌溉一次。此後至幼穗形成始期前,均用輪流灌溉或間歇灌溉的方法灌溉,每次灌溉水深在5公分左右。

幼穗形成始期至終期

此階段之日平均需水量及養分吸收率最高,光合作用亦最強。故水應灌溉5~10公分之水。一般所謂幼穗形成期係指三分之ㄧ之稻莖,在幼嫩莖節部位之頂端已形成0.1~0.2公分長幼穗之時。穗肥即於此時期開始施灑。施用前必須進行灌溉淺淺的水一次,其後於第3天起,繼續進行深水灌溉直到幼穗形成完成期。幼穗形成始期第一期作,晚熟的稻米品種在插秧後60~65天,早熟種45~50天,第二期作晚熟種在插秧後40~45天,早熟種28~32天之間,幼穗成開始後3~4天即所謂幼穗形成期。本生誒階段約10~12天之間。

資料來源:米食博物館

孕穗期

此時期為使氮肥供給量漸少或中斷,並使土壤通氣良好,促進根系發育,並使稻子本身組織強硬以防止倒伏,因此,應行排水,但亦不宜使土壤中水分過乾,故應酌量濕潤的灌溉,以免影響穎花退化而引起量的減少。

抽穗開花期

此時期水稻需水量又達到高峰,故需灌溉5~10公分之深水,以葉部存積之碳水化合物,有充足的水分,使可將單糖轉移至稻榖,以澱粉狀態存積,穀粒始能飽滿,灌溉期間自抽穗開始至齊穗為止。

乳熟期至完熟期

水稻自齊穗後,應逐漸減少水深到2~3公分,入糊熟期後,則採用輪灌方法。如遇氣候較乾燥時,應縮短輪灌期間,以防結實不飽滿,反之,遇雨季應於排水,以保持田面堅硬狀態,以利機械下田收割。

黃熟期至完熟期

稻田如有一半以上穀粒成黃金色,其餘尚為綠黃色時,則可停止輪灌水。至全部稻穗成黃金色,而僅於穗基部尚有2~3粒青穀時,則為收穫適期,些時田面應為乾硬之狀態。

水稻收割後

為增進土壤之風化及氧化作用,應於水稻收割後,將稻田犁起,以利土壤風化,風化期間應保持排水乾旱狀態。

資料來源:米食博物館

米的成長

稻米生產為兼顧水稻生長習性與人類高產需求的科學,每一步驟都有其科學化之依據,主要過程如下:

第1.選種: 仔細挑選大顆又飽滿的健康榖粒

第2.浸種: 將榖粒浸泡在水中,等2~3天後,再催芽個1~2天

第3.育苗: 將發芽的稻種均勻的撒在苗床上,並給予綠化,讓稻苗更加強壯。目前均由水稻育苗中心採用育苗箱育苗,育成整齊強健的秧苗,促進成株的生長與發育。

第4.整地: 進行粗耕、細耕與蓋平工作,鬆軟土面,便利水稻根系的生長。利用水牛和不同的耕

具如犁、耙、碌碡整理出適合種稻之水田。(備註:現在的機械耕種法則是利用耕耘 機或曳引機來進行整地工作)

第5.插秧: 插秧時,農夫們會採並排分開的方式,每人一次橫栽五叢,每一 叢有三到五株秧苗,插入土中的深度大約是三公分。太淺的容易倒,太深的則會長不好。插好一橫 排,後退一小步再插一橫排,一直到插滿為止。

第6.除草: 將草拔起來後再揉成一團,並將它壓入水田裡讓野草無法生長,腐爛後的草反而又可以轉化成稻田之養分。

第7.施肥: 插秧前要先施基肥,插秧後一個月左右則要施用追肥。肥料的施用在促進稻株的生長,配合整地施用基肥在促進早期分蘗的產生,分蘗期施用追肥在確保有效分蘗以幫 助稻株強健,幼穗形期施用穗肥有增加產量,促進米質的功用。

第8.晒田: 充份吸收陽光讓植株更加的強壯

第9.收割: 稻子收割以後,就用脫榖機把穀粒從稻穗上取下並集中起來。

第10.曬榖: 稻穀經收割脫穀後,還不能馬上收藏起來。因為剛收割的穀子含有相當多的水分,

特別容易長細菌而發霉,所以要在晒穀場先晒乾。

資料來源:米食博物館

碾米工廠是採用精米機來脫去糙米粒的種皮(糠層)。而精米機內部的作業流程,如下圖所示。

糙米由斗昇機提升進入糙米桶,由流量調節控制閥控制進入精米室的糙米量,在精米室內將糠層脫去,糠層未脫除乾淨的糙米再度回流進入糙米桶和精米室進行精白,直到成為精白米排出為止;或採用不回流的方式,以連續流經幾台精米機做同樣的精米動作,流過精米機的台數由事先設定的精白度來決定。除糠機構將精白米與米糠的混合物流分離,經過除糠機構分離出來的精白米若仍含有米糠者,需再經除糠分離。整個內部作業可大致上分為精白室和除糠機構兩部分。

精白室為一將糠層剝離的機構,基本上可約略分為摩擦式(壓力式)與切削式(速度式)兩種。目前台灣的碾米工廠大多是採用磨擦式精米機(內部結構如下圖)。

摩擦式的為低速高壓,其精白滾筒之切線速度一般在300公尺/分鐘以下,而壓力則在200公斤重/平方公分以上。在精米室中間有螺紋狀或條狀突起的滾筒,它與精米室的壁面間隙不大,由於滾筒的旋轉,使得糙米進入精米機中間的精米室,在此同時,米粒間及米粒與精米室構件(如滾筒、篩網、機蓋等)互相擠壓磨擦,致使柔軟的糠層薄片因而脫離。

切削式則為高速低壓,研磨滾筒的切線速度一般在600公尺/分鐘以上,壓力在50公斤重/平方公分以下,是利用金鋼砂滾筒的高速旋轉之切削作用,將粗米之糠層去除。

目前台灣是用礱穀機來脫去稻穀的外皮(穀殼、內外穎果皮),而碾米工廠的礱穀機大部份為雙滾筒式的。

它的脫殼方式是使用兩個大小相同,但不同轉速的橡膠滾筒,其中高速滾輪轉速每分鐘為1000-1200轉,低速滾筒轉速每分鐘為700-900轉。當稻穀經過兩個橡膠滾筒間的間隙時,由於兩個滾筒間轉速不同,產生一個速度差,一邊拉得較快,另一邊拉得較慢,使得稻穀的兩片內外穎片被拉的速度與力量不一樣,因此在這種逆拉力的作用下,即將稻穀的穀殼拉開,而將穀粒加工成糙米。

糧食的由來

人類本就是大自然食物轋中的一環,最原始的食物,應該是大自然中,可以自由取得的鳥、獸、角以及各種植物的果實,之後逐漸懂得以農耕的方式生產後,榖麥類的產物,才慢慢地成為人們的食物之一。 全世界的人類,大約早在五、六千年(甚至有人認為是在七、八千年前),就開始把榖麥當作主食,氣候冷的地方,較適合麥子生長,因此人們以麥子為主食;氣候較為炎熱之所,稻榖生長較佳,因此人類食用稻米。不管是漁獵社會的動物或者果實,還是農耕時代以後,人們透過「種」或「耕」等不同的程序,所得到的麥子或者是稻榖,只要是可以供給人們充饑的,都稱之為「糧食」。

耕作的啟始

在漢人的上古神話中,有所謂后稷教人民稼樯的說法,上古時代,稱帝王為后,稷為國家之意,「后稷」指的自然是國家的領導者,而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費心教導過人民栽種與收成作物的,就是炎黃二帝中的炎帝神農氏。

神農氏傳奇

傳說中神農氏,是漢人農業最原始的啟蒙者,傳說中,神農氏為了解決人民的食物不夠問題,從滿山遍野的芒草(或說狗尾巴草)中,試過每一種所結的果實之後,選出了五種供人民種植,並且教人民製作農具,開啟了漢人農業的先河,《論衡》說:「神農之撓木為耒(音ㄌㄟˇ,木製耕具的彎枘),教民耕耨(音ㄋㄡˋ,除草的農具),民始食谷,榖如播種,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榖以拯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

漢人的糧食

古老的,雖然主要的分佈地點,是在黃河流域為主,但因幅員較廣,因此先民所居住的地方,寒帶及溫帶都有,所種植的作物,麥類和榖類都有,因此,漢人進入農耕社會之後,主要的食物,就以麥類和榖類為主。大體而言,中國的秦嶺,是麥類和榖類生產的分界線。秦嶺以北,氣候冷,雨量少,主要以產麥為主;秦嶺以南,氣溫高,雨水充足,是種稻子的好地方。一般我們稱食為「五榖雜糧」,指的就是麥類和榖類,若再細分,還可分成《周禮》中所謂的「稻、麥、黍、稷、菽」等五榖。

稻米觀念的引進

無論是原住民族或者是平埔族群,都是以原始的方式生產作物,嚴格說來,在這個階段,完全稱不上是農業,甚至連要稱為農事都相當勉強,他們的生產方式的與觀念,最多只能稱作是自然產業罷了。最早引進農業觀與技術的,是十六世紀以後的外來者,包括荷蘭人以及漢人,其中尤以荷蘭人最為積極,相傳在領台之初,便看中了平原寛闊的西台灣,認為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農業」這個觀念,也才被引進到這個小島上。

神農氏

神農大帝是最早發明、製造農具和教農民耕作的人。為了感謝他對人類的深遠貢獻,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五穀王、五穀大帝、田祖、田主等都是神農大帝的尊稱,該神像的最大特徵,就是右手握著稻穗。

稻草人

稻穀不僅是人類的主食,也是鳥類們的最愛。每當稻穗成熟時,即展開熱鬧的人鳥大戰。農夫會以稻草人、紅尼龍繩、布條、鈴噹、甚至選舉旗幟等的方法來驅趕鳥群,而聰明的鳥類在觀望一陣動靜後,又肆無忌憚的大啖農夫辛苦的成果。

土地公拐杖

每年中秋節,農夫為了祈求稻田豐收,感謝土地公辛勤的守護農田,同時警告邪祟之物,這塊田地是由土地公看守的,不要動壞腦筋,影響稻作,農夫都會製作「土地公拐杖」插在自己的田裏。

你今天吃米了嗎?

不吃澱粉減肥其實一直是很受爭議的迷思,想減肥的人害怕吃米增加體重,卻流失了最豐富的營養,米含有醣類、脂肪、蛋白質、適量礦物質、維生素、纖維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群,少量的米其實可以在體內阻止油脂吸附,控制體重,你可以作個實驗,把一團飯粒放進冰箱凝固後,拿出來後再用來吸掉熱油中的油渣,而且米的纖維含量很高,還能預防便秘,生病的人常被建議吃粥,不只為了清淡,更因為米排毒、淨化人體的功效

。很少人知道米可以淨化排毒,把米用來當成美容聖品的原料更是鮮為人知的秘密。

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中國宮廷盛傳的美容偏方是用米做的蜜粉和面膜,吸收毛孔分泌的油脂,讓皮膚更健康,自從馬可波羅把米帶到歐洲後,歐洲人更把米的好處發揚光大,尤其應用在彩妝領域更上一層樓。

我們以為最不起眼的米,其實對人類和環境很重要。稻米的全部都有效益,稻穀的殼是動物重要的飼料來源,稻草可以編成的草繩、草鞋與簑衣、草蓆和草帽,古代很多房子都用稻草蓋屋頂。因此古代有土地種田種米,幾乎都是大財主。

資料來源:儂儂雜誌生活深呼吸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