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一直以來就是溝通最佳的管道,從人類文明開始發展時就發展出各種古老的言語來進行溝通。然而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而言,由於尚未學會使用語言溝通之能力,唯一的溝通表達管道就是哭聲,小嬰兒們只能以哭聲來表達他們心裡所想的事情。而新手父母們常常會因為不了解小孩們因為什麼原因而哭泣,常常需要將所有的可能性逐一進行測試,直到試到正確的需求才能止住孩子的哭聲。因此,本計畫的目標為設計一款可以快速辨識嬰兒需求的分類器,來輔助新手父母親們快速的判斷小孩的需求。
在本研究中主要的資料收集對象為1~6個月大之嬰兒,其適用對象可延伸至6個月大之兒童,主要會收集肚子餓、想睡覺、不舒服(例如:尿布濕)、撒嬌及生病五種類別之哭聲來進行機器學習的訓練及測試。為了提高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來進行分析與學習,因此,我們希望能透過個案資料收集及托嬰中心資料收集兩種方式增加訓練的資料。首先我們會尋問身邊有符合1~6個月嬰兒之朋友,並經徵求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請他們幫忙進行收集嬰兒各種不同類別下的哭聲音訊,來了解哭聲之特性,並對這些資料進行聲音前處理及聲音分離之研究。而第二階段則為托嬰中心之資料收集,我們將與托嬰中心進行合作,請托嬰中心幫忙進行大量嬰兒哭聲錄音及哭泣原因的記錄,並透過托嬰中心所取得之大量的嬰兒哭聲資料來進行後續之研究訓練及結果測試。
本計畫的宗旨為盡量在最小影響照護的情況下收集嬰兒的哭聲。因此,我們希望當嬰兒哭泣時,透過照護者的幫忙,在按下錄音鍵之後開始處理嬰兒之需求,當處理完成後再按下停止鍵並填寫哭聲紀錄表格。預計每位嬰兒每次的錄音時間為10秒~1分鐘,而每位嬰兒預計每天收集5筆的哭聲資料。哭聲的收集方式為以下三種:
1. 採用錄音筆與紀錄表格
2. 下載Android 內建的錄音功能與紀錄表格
3. 使用Iphone內建的錄音功能與紀錄表格
詳細的使用方法與下載連結可參照以下網頁:
如何進行錄音請參考參與計畫說明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