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四方,回到附中 -溫德生 (日 150 班)-
1965 年夏,考進師大附中是我一生中的重要日子。因為眷村有不 少學長總是提到這所學校有多麼的棒,至於真正給了我動力的是兩位 唸過附中的理化老師,他們的班級編號都是二位數。 附中三年多采多姿,曾經受教於一些不到補習班兼課,非常敬業 的名師,包括郭立誠(國文)、楊慎修(英文)、向玉梅(歷史)等。此外也 有幾個一代「鮮師」名振校園,像經常在校刊寫「總統與我」,少將 退役的楊力行;教工藝課,後來成名的水墨畫家張杰;綽號「西部」, 和漫畫小說家牛哥約在西門町單挑的何宗周。 那段日子恰是附中足球的鼎盛時代,記得有一次中正理工來校作 友誼賽,結果鎩羽而歸,後來美國學校也來踢館,校隊不畏對方高頭 大馬,硬把洋小孩給擺平。至於籃球更是瘋狂,校內有閃電、飆風和 友聯三支勁旅,是校隊的班底,曾經出過國手。每到中午下課第一件 事情是搶佔球場,口渴便喝沒帶錢也可賒帳的「良心紅茶」,便當則 等到下午第一節纔用書本遮蓋着偷吃。 高三那年,師範大學因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改制為國立,附中因 此順理成章成為全國唯一的國立高中。有些人帶了寢具住校夜讀備戰, 班上耐不住聯考壓力的人常在升旗後翻牆溜到八德路的省立圖書館 「自修」,有一回附中學生和混「華山幫」的外校學生槓上,立即傳 呼搬人去助陣,對方見人多勢眾祇好夾着尾巴快閃。還有一個晚上, 小偷不知好歹跑來學校圖書館行竊書包被人發現,於是大夥從仁愛路 狂追到中廣附近,將小偷扭送到四分局(今大安分局)法辦,附中人的 對外團結是沒話講的。 基本上,我畢業後的頭幾年是個純粹的失敗附中人,大學聯考兩 度名落孫山,當了三年大頭兵。在新兵訓練中心入伍的第一週,輔導 長徵求當過學藝股長的人去製作國父誕辰壁報,結果出列的四個班兵 之中連我在內共有三人是附中人。從此,我注意到附中人具有一種說 不出的獨特氣質,有時覺得對方很有格調,甚或有些看不順眼,但似 乎有點靈犀相通,開口一問居然是同一所高中鑄造出來的人物,這種 心電感應的邏輯,經常是屢試不爽。 我服完兵役再唸大學和國防醫學院研究所,在軍醫界服務了 24 年, 最早在空軍總醫院就有好幾位科主任,包括選送我出國進修的老闆都 是附中人,國防醫學院也有兩位校友高升到軍醫局局長。有一年我被 聘任國軍體能委員,有機會和國防部的長官開會聚餐,遇到一位很優 秀的留美將軍童兆陽(高 54 班),他當過成功嶺的指揮官和陸軍副總司 令,原本看好是未來的四星上將,可惜因肝癌不幸逝世。算起來,星 光燦爛的高階將領裡頭,陸海空三軍都出過附中人的總司令或副總司 令。 1987 年,我曾經按照畢業紀念冊的通訊錄嘗試寄出同學會的「召 集令」,約好某日上午 9 時在校門見面,結果找回近 30 人。當年班上 沒有人考上台大(最好的是清華),聯考的錄取率僅過半,如今擁有碩 博士者達 20 餘人。有位免當兵的同學連考了五年纔上北醫,目前是 國內知名的生醫科技專家,同樣也有人反覆考了四年,最後留美成為 國內第一位光學檢驗博士,這就是附中人的韌性和潛力。 同學中以前不太唸書的現在都有一番成就,職業範圍涵蓋經商、從 政、醫藥、科技和教育等。每次同學會都不免聊起輕狂少年的往事, 昔日中國文化大學夜間部借用附中教室上課時,許多家政系的女生不 是被門楣落下漿糊擊中,就是被水杯淋濕一身,那位工於設計整人機 關的頑皮同學已改邪歸正,成為鐵路歷史學家;至於經常在地下學生 舞會走唱的吉他手,在經營網路事業之餘,不忘舉辦五六年級的老歌 演唱會和主持電台的西洋音樂節目,附中人的才藝出眾,可不是蓋 的! 英國有一個辭彙-Blue Blood,意指高貴的血統。附中人就一直承 襲了類似的「種族基因」,在言行舉止中無形地表露無遺。如果細數 創校以來的傑出附中人,可謂族繁不備載,無論行業都有指標性的人 物,例如因理念不合而辭職的前行政院長陳冲,為反服貿提出真知灼 見的資深政治評論家唐湘龍,皆是風骨嶙峋之人;即便是江湖中人, 如「中國統一黨」的張安樂,不可否認地同樣具有格調。 附中自創校以來即沿用班級號碼,祇要報出數字立即輩份分明, 頓時拉近人際的距離,藉由這種「通關密語」不知串連了多少附中人。 年初我和一位附中畢業的同事執行學校的企業參訪計畫,受訪人利用 掌紋分析和數學模式來推繹孩童的性向發展,我覺得很有趣,相談之 下,竟然又是個附中人,而且報出班號後知道是同為國立第一屆,於 是邀請他來校作專題演講。 這幾年「五月天」紅遍了天,不但成為兩岸三地家喻戶曉的樂團, 還遠征紐約的麥迪遜廣場,原來他們發跡於附中的吉他社。我不禁憶 起當年上柳挹群老師的音樂課,班上有兩名學生不及格,我是其中之 一,祇因樂理一竅不通,「散塔盧琪亞」又唱得荒腔走板;另一位同 學是發育時大吼大叫而倒嗓,此人後來成為國內的登山專家,兩次成 功策劃征服聖母峰的壯舉。 每次和老同學相約參加校慶活動,都不忘光顧西大樓樓下的廁所, 時光飛逝,多少附中精英曾經在此匯流成河,放諸四海。附中的師長 們嘗言附中校園之大為全國高中之最,從信義路走到仁愛路得花上 10 來分鐘,正因為校地面積的廣袤,心胸也寬闊開展,人生格局自 然不同。今年 66 歲生日後,我雖已得到優惠的搭車「敬老卡」,祇是 皮夾裡仍然保存着那一張 2007 年校慶買的悠遊卡,上面印着「走過 四方,回到附中」八個字。 畢業將近半個世紀,校園的景觀已改變很多,惟獨昔日的記憶依 然伴我一生,永遠以附中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