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25, 2013 9:6:48 AM
小黑蚊防治噴藥技術
作者: 中臺科技大學 吳正男 助理教授
一、 小黑蚊生活習性
小黑蚊為學名「台灣鋏蠓」之個體細小(約1.4 mm)昆蟲,生活史包含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為完全變態昆蟲。雌成蟲在產卵前需吸食人血並在吸血後3~4天產卵於住家或建築物附近,最大範圍約在30公尺內之潮濕且生長有藍綠藻或青苔之土壤中。卵約經過三天後孵化,幼蟲以藍綠藻、綠藻為主食,約經2~3週時間轉變為蛹,再經3~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約為2~6週,平時停在陰溼地表、落葉下或狹縫中,待接受到人體氣味後,才飛行前來裸露大腿四周並伺機停駐吸血。由於小黑蚊之生活型態與蚊子或蒼蠅截然不同,因此化學防治噴藥的方法應依其特性加以修正。
二、 噴藥器具
1. 殘效噴灑:由於小黑蚊成蟲平時停在地表為主,因此建議以殘效噴灑為首選。可使用噴霧機將定量之藥劑均勻噴灑於成蟲易棲息的場所如陰溼地表、落葉下或地表具大量狹縫處。對於幼蟲則噴灑於環境中著生大量藍綠藻、綠藻(青苔)之地表或牆面。
2. 空間噴灑:也可使用空間噴灑,使藥劑微粒懸浮於空間中接觸病媒蚊而達到殺滅成蟲之目的,但儘對飛行中的成蟲具較佳效果。利用熱煙霧法進行空間噴灑觸殺成蟲以成蟲活動高峰的時間(上午10點~下午4點)施作最為理想。
三、 防治藥劑
1. 使用環保署登記許可的環境衛生用藥,並依藥劑瓶身所載明之正確比例進行調配,決不可低於最低有效濃度,以避免殺不死小黑蚊,還促使抗藥性的發生。
2. 每年採購不同類型殺蟲劑並更換輪替使用,可避免抗藥性發生。
3. 目前已證實具有防治小黑蚊之特殊環境用藥為
(1)菊酯類:百亞列寧 ( Bioallethrin)、賽滅寧 (Cypermethrin )、異治滅寧 (d-Tetramethrin)、賽酚寧 (Cyphenothrin)、百滅寧 (Permethrin)、治滅寧 (Tetramethrin)、依芬寧 (Etofenprox)、酚丁滅寧 (Phenothrin)、亞滅寧 (Alphacypermethrin)、第滅寧 (Deltamethrin)、賜百寧 (Esbiothrin)、必列寧 (Pyrethrin)、芬化利 (Fenvalerate )、賽飛寧 (Cyfluthrin)
(2)有機磷:陶斯松 (Chlorpyrifos)、撲滅松 (Fenitrothion)、亞特松 (Pirimiphos-methyl)、亞培松 (Temephos)
(3)氨基甲酸鹽:安丹(Propoxur)
(4)昆蟲生長調節劑:百利普芬(Pyriproxyfen)
四、 噴藥時機
1. 嚴重危害期:配合小黑蚊密度調查,在每年小黑蚊達嚴重危害等級時( > 50隻/20分鐘)辦理,約在每年4~5月梅雨過後(第一波高峰期)與9月初暑假過後(第二波高峰期)。
2. 大型活動:在小黑蚊發生地區預備辦理大型活動前2~3天辦理,如大型廟會、大型登山健行活動或大型慶祝活動等。此時辦理化學防治工作除可避免參與活動之民眾被叮外,尚可避免活動過後,因民眾供應小黑蚊產卵所需血液,而繁殖出大量小黑蚊。
五、 噴藥範圍
1. 道路:噴藥範圍包括小黑蚊發生地區的所有巷弄之道路兩側,至少需擴及道路外側5~10公尺範圍。
2. 廣場:民宅外圍、廟宇、公園等公有地區易孳生青苔之所有地表或具縫隙易躲藏成蟲之植草磚、連鎖磚、尺磚等大範圍地表,需擴及外圍10~30公尺範圍。
3. 駁坎:所有孳生藍綠藻之駁坎表面。
六、 噴藥程序
噴藥前
1. 現場勘查:進行小黑蚊密度調查後,依小黑蚊危害區現場之情形、地形及區域範圍面積等因素,準備欲噴灑藥量及適用的噴霧機具等事宜。
2. 噴藥前一天於噴藥現場張貼安全公告與注意事項。
噴藥日
1. 個人防護裝備:著長袖衣服、工作鞋、面戴防毒口罩、耳塞(耳罩)、護目鏡、頭戴安全帽、穿帶矽膠手套。
2. 稀釋藥劑: 詳讀瓶身所載用藥資訊並依比例計算配置所需藥劑。
3. 施噴藥劑:依噴藥範圍說明將藥劑均勻噴灑至環境表面,針對孳生青苔之環境表面,噴灑時宜多停留五秒至十秒以達加強噴藥之效。
4. 殘藥處理:完成預定施作範圍後,需將噴霧機內殘藥噴盡,並清洗保養機具。
噴藥後
1. 成果報告:將藥劑使用數量、施噴地區及施噴面積予以紀錄,並將該成果表匯送至環保局業管科室。
2. 追蹤:噴藥後1~3日辦理小黑蚊密度調查,並針對危害改善情形,視情況予以施行第二次或數次噴藥工作,或針對部分地區進行重點噴藥工作。
七、 安全事項
1. 環境衛生用藥對水生動物具急毒性,噴藥時應避開水源、池塘或溝渠等地。
2. 噴藥時應逆風背向而行,並注意噴槍方向以防噴傷人員。
3. 噴藥完畢映立即沖洗身體,以免藥劑汙染。
4. 噴灑完畢不可立即抽煙,以避免將殘餘藥劑吸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