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經 (《經集1.8》)
朱倍賢 中譯及註解
2017年1月
[1] 巴利原文作suvaco—行為容易調正的、從善如流的。
[2] 佛法中的「慈」不是後世佛教所說的「布施任何種的快樂給眾生」,也不是期盼眾生的快樂須仰賴他人的救度和布施。原始佛法中 的「慈」是希望包括自己的眾生都能在自心中、依靠自力開發高品質快樂。所以原文的此處特作「內在」的安適,原文的下一段落特 別強調「心內得安適」所須要各自付出的努力。詳見「慈悲喜捨不是利他主義」一文。
[3] 一般的中譯作「粗、細」,然而這是佛教術語中「美、醜」的說法。
[4] 此段說明「心內得安適」所須要各自付出的努力。因為這樣的努力才能獲得內在的、可靠的安適。原始佛法是不會提倡「滿足眾生 願求」、「以服侍眾生為最高使命」的,也不希望眾生是因菩薩的布施、或依靠救世者才得安適。
[5] 此段經文普遍地被後世佛教誤解、錯誤引介。原文說的是,修行者應以身命照護自己的慈心,而不是以身命照護所有眾生。原始佛 法從不教導修行人去作一切眾生的保姆,而是教導我們各自為自身的快樂和平安負責、為自心遠離惡法負責。
[6] 「見」指的是本體論上的見解。相對於本體論,「洞知智慧」指的是行為層次上的「知苦斷苦」。
[7] 中譯版本中多有將此譯作「他不再輪迴」。實際上,此處描述的是「不還果/三果」的成就—拋卻了對感官欲樂的渴貪,所以不再 「欲界」母胎中受生,而是向「梵界」中純為聖者的「淨居天」轉生,因而被稱為「不還[人間、欲界的聖]果」。原始佛經中,「慈」 等「無量心」導向「出世間解脫道」,多是與「不還果/三果」有關聯。例如,《增支部10.208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