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安區大安國小『學生品格教育實施方案』
壹、依據:
一、教育部98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及輔導工作計畫」函辦理。
貳、目標:
一、增進學校學生對於當代品德之核心價值及其行為準則,具有思辨、選擇與反省,進而認同、欣賞與實踐之能力。
二、推動以學校結合學群、社區之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使全體成員,於對話溝通與共識凝聚歷程中,建立其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及其校園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遠景。
三、提升家長、社區對於品德教育之重視程度,並增進其對於當代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及其行為準則之認識與實踐,進而發揮家庭、社區教育之德育功能,並期與學校教育產生相輔相成之效。
四、結合家長與民間資源,強化社會之品德教育功能,並藉以喚醒社會各界對於當代品德教育之重視與體現,進而提昇全民道德文化素養。
五、培養學生正確的品德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人文的學習環境。
六、培養品德教育種子教師,以推廣品德教育的理念與做法,作為未來全面推動之基礎。
参、實施原則:
一、民主過程:
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產生,宜考量各級學校、社區之不同性質與
特點,強調社群營造之自主動力,並藉由群體內核心價值之凝聚與形成
歷程,體驗暨展現當代公民社會之精神。
二、多元參與:
品德教育之推動,強調設立多元參與極理性論辯管道,廣闢學者專家、
學校、行政團隊、教師、學生、家長、民間組織、媒體等公同發聲及對
話機會,且使每個參與者成為品德教育之實踐主體,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多元教育夥伴關係,並期力發揮言教、身教與境教之功效
三、統整融合:
品德教育之執行與推動,可在學校暨有基礎與特色之上。融合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校園文化或校風之中;並可結合政府各機關及民間團體資源以共同參與。
四、創新品質:
本方案品德教育之推動並非復古與教條,亦非否定文化傳統與既有貢獻,目的在於面臨新世紀諸多挑戰與多元價值之際,以創新品質原則,選擇、轉化與重整當代之品德觀,並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共同推動此紮根工程,以達精緻、深耕、成效、永續之方案目標。
五、分享激勵:
品德教育之推動乃以激發意願與鼓勵分享為主,學校結合社區成為推動品德教育之合作夥伴,並進而引導親職與社會教育之正向發展。此外,亦可激勵或徵求民間或媒體,齊力參與品德教育推動行列。
肆、實施策略:
一、研究發展:
1. 探究校園品德教育實況及其影響因素。
2. 舉辦品德教育相關研討會。
3. 研發品德教育課程與教學資源。
二、人力培訓:
1.推動學校結合學群、社區參與「品德校園文化營造」。
2.舉辦「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工作坊。
3.舉辦品德教育相關師資與人才培養。
三、推廣深耕:
1.學校應依據「由下而上」「多元參與」之原則,訂定品德教育之目標,以及該校品德核心價值與具體 行為準則;再據以擬定實施策略、行動方案與評鑑機制,以求貫徹實施。
四、反省與評鑑:
1.學校應透過質性或量性指標,針對品德教育實施之歷程與結果進行評估與反省,作為改善或精進之參考。
伍、實施方式:
一、每週一兒童朝會時間,由總導護老師或生教組長,選讀一句生活小語,落實學童生活品德教育。
二、班級導師將每週選讀的生活小語,讓學生抄寫於聯絡簿中,並加以解釋讓學生了解。
三、隔次或隔週召會溫習生活小語,並於每月最後一週,中高年級各抽一位學生,背誦當月每週的生活小語,以小獎品鼓勵學生背誦並落實於生活中。
四、將每月實踐規條融入課程教學,並建立教學檔案。
五、學生將規條實踐於生活中,並建立學習檔案。
陸、核心價值及行為準則
柒、期望與成效:
一、藉由本方案之推動,喚起各界對品德教育議題關注與支持。
二、透過本方案之推動,增進各級學校學生對於當代品德之道德核心價值及其行為準則,具有思辨、選擇與反省,進而認同、欣賞與實踐之能力。
三、經由本方案之推動,可輔導各級學校發展「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特色,已形塑優質之校園道德文化,並使全體成員,於對話溝通與共識凝聚歷程中,建立其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及其校園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願景。
四、透過本方案之推動,可宣傳與推展家庭、社區中之品德教育,以提升家長與社會大眾之道德素養以及品德教育知能。
五、將品德教育融入學校生活教育、領域教學、案例分享、體驗實踐等策略,教師以身示範教育孩子,讓學生擁有好品德,校園充滿人文與溫馨的氛圍,營造充滿友善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