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echnical-direct.com/tech/20101101-bluetooth.html
藍牙低功耗技術宣稱能節省達近九成的電力 適合使用“鈕釦型電池”裝置的市場
過往藍牙的傳輸距離大約為30英尺(10公尺左右) 在藍牙4.0規格中的有效傳輸距離則可明顯提升至最高約200英尺(60公尺左右)。
製造商可以自行根據產品屬性調整其射頻範圍,讓藍牙傳輸的應用範圍有效拉大。
藍牙4.0中開發出所謂的單工與雙工模式(Single Mode & Dual Mode)。
透過單工模式能經由簡易的裝置搜尋、可靠的單點對多點資料傳輸設計與更先進的省電技術與加密方式,達到以最低成本實現超低電耗連線傳輸的目的。
而雙工模式的運作架構,等於是可以與不同的藍牙規格(例如2.1 + EDR或是3.0 + HS)相結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切換高速或者是低耗電的運作方式。
事實上,藍牙4.0的低功耗技術,在設計之初,便主打醫療與健康監控等特殊市場,藍牙技術聯盟的執行董事Michael Foley於此一技術發表之初
所謂的醫療市場為何適合這樣的應用呢?試想一下,在醫院有許多精密儀器的環境,經常會有禁止使用手機的規定出現,這是因為手機這類的電波頻率,極有可能造成電磁的干擾而影響醫療機器運作或是病患的休養,更遑論即使同樣是醫療儀器,像磁振造影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這樣高電耗的設備,就有非常高的機會干擾到維生儀器的使用。因此,在醫院這樣需要監控病患病理狀態與生命跡象的環境,對低功耗的傳輸技術就有高度且必要的需求。
藍牙4.0規格的一大特色便在於可以通過低功耗的技術,長時間以最低耗電模式運作,以記錄持續性的資料。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藍牙技術在傳輸數據資料時,至多只能與七個從屬裝置相串連,若是同時傳輸數據與音訊資料,則只能與兩個從屬裝置串連,這樣的狀況便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應用限制。也因此,藍牙採用拓樸(Topology)的方式,將更多裝置彼此相連,使資料能在更多的裝置間相互傳輸,透過多對多的網狀拓樸(Mesh Topology)與一對多的星狀拓樸(Star Topology)使資料能彼此傳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應用於醫療系統或健康監測上,不僅是要持續記錄病患病理變化,也極有可能出現緊急回報特殊狀況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低功耗藍牙的拓樸是否能同樣有效即時地傳遞資料,絕對是實際應用上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