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Clash for Windows教程

使用说明

免费的Clash for Windows客户端主要支持Windows系统和Mac系统,支持一键导入订阅配置文件的功能,在阅读以下内容之前,需要大家务必已经安装并升级到最新版本的Clash for Windows。

Clash for Windows软件版权和后续权益,全部都属于软件的作者,想要更加充分的了解该软件,了解相关介绍和说明,可以参考官方GitHub库,具体的官方网站网址为:https://github.com/Fndroid/clash_for_windows_pkg。

具体教程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介绍客户端使用BosLife节点订阅的基本操作步骤,面向所有用户进行介绍,另一方面罗列了一些使用过程当中的常见问题,并告诉大家相应的进阶操作,主要面向一些富有经验的高级用户,这些方面还需要大家有所了解。

具体操作步骤和内容

·登录官方库,下载与自己平台相对应的安装文件或者是压缩文件。

如果是Windows平台版本,解压软件压缩包之后就可以直接安装,需要大家运用管理员的身份进行运营,比如Clash for Windows.exe,并启动客户端。

如果是Mac平台,需要安装并授权运行,第一次安装客户端的时候,需要用户手动前往Mac平台的系统偏好设置当中,点击“设置”→点击“安全性与隐私性”→点击“通用”,点击将“允许从以下位置下载的APP”改成“任何来源”,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安装和授权。点击任何来源之后,需要点击和允许运行下方所列的Clash for Windows App。

·登陆之后进入到个人中心

在仪表盘页面,或者是我的订阅页面当中,找到一键订阅按钮,点击并选择这个按钮,然后导入到Clash选项当中,点击这个选项之后,系统就会自动提示跳转到客户端。

具体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无法跳转的现象,希望大家这样进行操作,点击“一键订阅”按钮,点击“复制订阅地址”选项,在弹出的页面当中填入Clash for Windows客户端,并在这个客户端当中进行手动下载。

·操作过程当中一键导入步骤成功的用户,就会提示启动Clash for Windows客户端,如果出现没有自动跳转到Profiles界面的现象,还需要手动切换到该界面,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到了Profiles界面之后,系统就会自动下载好Profiles的订阅配置文件。当我们每次自动更新配置文件之后,系统都会自动同步更新使用流量等基本信息内容,查看方法非常的简单,在配置文件下方小字当中就可以查看。

一键自动导入配置文件也会出现不成功的现象,这就需要将上一个步骤当中复制的订阅链接地址,将其粘贴到顶部输入栏中,还需要点击下载(Dowload)按钮,这样就可以将配置文件手动下载到客户端当中。手动下载这个内容之后,配置文件就会出现在页面之上,鼠标单击配置文件,并将其激活,作为一个已选配置内容。

下载配置文件也可能会出现“Network Error”错误提示,这很有可能就是自身网络的原因,需要尝试更换不同的WiFi网络环境,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还可以利用手机开热点的方式,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

·进入到Proxies界面,并选择需要的代理模式。

其中,Grobal代表全局模式,所有流量都会使用代理;Rule代表规则模式,系统会根据配置文件内部的规则进行自动分流,一部分流量使用代理模式,一部分流量不使用,推荐大家选择不使用流量的方式;Direct代表直连模式,表明所有的流量都不会使用代理;Script代表脚本模式,这个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高级,根据高级脚本进行自动分流,如果用户没有编程经验,不推荐大家使用这个模式。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用户选择了规则模式,需要点击分组选项右上角的小眼睛,这样就可以切换所有节点,也可以将分组收起来。

·需要进入到General界面当中,运行软件需要选择“System Proxy”选项,如果屏幕当中显示“Start With Windows/macOS”,这个意思就是代表开机后自动运行。

很多人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运用不同的版本,也会运用不同的主题,相应的客户端按钮分布位置也会有所不同,还需要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使用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格外注意个人专属配置文件,这个文件是大家个人账号密码及节点的汇总,千万不要将其泄露给任何人,也不要随意公布在网络之上,这样其他人就会知道大家的密码,对正常的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系统当中的自动更新订阅设置,建议大家能够定期手动更新,也可以设置成启动时自动订阅更新的模式,这样就能够保持与服务器实现同步更新的目的,从而拥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Clash for Windows在具体使用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定的bug现象,出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千万不要自行解决,要第一时间联系软件作者,毕竟有些时候BosLife根本无法解决客户端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大家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