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泥燒
主要是將花蓮石材礦泥,按比例混合陶藝用土,利用疊釉、混釉和染釉方式,並經過多次燒製 1110~1230 的溫度而成,創作者便將其命名為「礦泥燒」。也由於礦泥的獨特性過於黏稠而且不易塑形,經過高溫燒製後,胚體重量卻變得比較輕,孔隙也比陶土燒成的大,具有透氣特性,甚至表面還會有結晶燒結效果。因此,創作者各取這兩個材質優點進行藝術創作,便將這樣的方式稱為「礦泥陶」的表現方式。
大理石礦泥,主要是石灰方解石或白雲岩石等受接觸、變質作用重結晶形成。
容器系列
人的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希望,而這個希望,便是我對「容器」造型的創作靈感。將容器轉化成內外與虛實空間的概念意象,這也是內部形態與外部造型的希望設計;像是內部在盛裝物品過程中,外部同時存在著溝通與表現;就好比母親抱著小孩一樣,具有保護與影藏作用的互動關係,也如同藏在自己內心思緒與外在行為,總是會比較去留意。
山雲系列
在好山好水的花蓮生活是一種幸福,會讓人想要去紀錄這些美景。透過我對山脈與雲層的觀察,總想保留瞬間的具體意象,便將雲層形態結合山石造型特色,創作出具有雲層與山石的軟硬造型。利用複合媒材的組合概念,將陶藝創作與燒成要素,在黏土(土)、燒製(木火)、濕潤(水),再加上金,便形成了五行相生的「木、火、土、金、水」大自然現象,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也同時表現了事物的結構和形式關係。
節氣系列
節氣反應了氣候狀態、萬物生長及民俗風情,給日後有所依循。並塑造一整年的二十四節氣,分別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找出各種節氣定律的意象。因此,以四季來劃分型態,表示對節氣的希望與未來。
姿態系列
人體造型的姿態動作,有著不同視覺空間上的曲線變化。透過舞蹈姿態美感,運用形態意象與雕塑技巧要素,形塑出人體動作中,力與美的感受,以探索人體姿態形象,再藉由肢體動作與人體造形變化,雕塑生命力量的線條曲線,探索不同身體意象的立體深度,呈現出豐富曲線、節奏變化和韻律美感,進而表現出屬於肢體動作美感。
陶壁系列
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將山雲與節氣系列重新組合 ,以壁物的內容表現方式進行創作,將瞬間化的美景創作為永恆剎那;如山雲一波又一波浪漫的飄動,帶著像節氣般傳遞氛圍的現象,將山雲流動效果壓縮到平面的表面上,形成連續性移動的節氣現象。
海洋系列
海洋會有不同的海水顏色、波動、深度與記憶。藉由對海水意象,將海水的表情與情緒關係,運用創作反觀的創作出心理,轉變對不同海水波動的情感樣貌,就像水流不停的在轉動,象徵著潛意識中各種想像能力,不停地在漩渦裡面迴漩,好比在海洋裡面的各種海水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