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主題(Making & Teaching)說明

繼翻轉之後下一波浪潮會是什麼?大概非maker莫屬了,maker不是什麼新議題了,慢慢延燒到教育界也是可以預見的結果,但maker要真正融入在自然科教學中,絕對不是DIY或者3D印表機的活動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making的活動來協助教學,讓教學成為making的最終目標,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這就是我們今年討論的主題:Making & Teaching

making要融入到教學中可以有三個面向來討論:Making for Teaching , Teaching for Making & Teaching through Making。

Making for Teaching,我們會期待自然科老師都可以是一個maker,畢竟這是一種最貼近生活的身教,當老師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變成一個實體(教具),無形之中就是一種最落實的教學方式,但這些making的目的必須是為了teaching而設計,這樣的making才會有意義,老師在教學中遇到了某一些困難,或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老師嘗試用一些輔助的教具搭上鷹架(於是有了making),讓學生可以更快進入狀況,這是一個老師自我的探究並實際產出的備課歷程,更是在對學生示範一種問題解決的模式。

Teaching for Making,這樣的歷程如何可以複製在學生身上,就是另一個方向,這時老師的身分比較像是教練或者是導遊,也許老師本身並沒有強大的making能力,但卻能精準的看出學生在操作與創發時所發生的問題,協助學生成為一個maker,感覺上和科展或發明展很類似,也許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我們希望這不是一個因為競賽所培養出選手的模式,反而是比較像是「廢柴機器人比賽」(https://www.facebook.com/Hebocon.Taiwan/)的感覺,學習的目的是從生活中的材料去組合或解決身邊的問題,可以不精緻,可以非獨創,可以沒功能,但孩子卻因此融入在科學的世界中,這才是未來真正可以成為一個maker的重要經驗,也是我們希望在教學中可以帶進來的想法。

Teaching through Making,這就是我們自然科在實驗教學時最常使用的方法,老師可能設計了某一樣操作或是DIY或是學習任務,在引導學生操作與學生親自操作的過程中,老師逐步的介入,觀察並協助學生在過程中如何思考與實作過程中的回饋,學生藉由操作可以更具體的了解到老師所要傳遞的訊息,老師也可以利用學生making的過程來產生教學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