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基金

沿革:

1.活動背景:大步走出百萬金…聚沙成塔

約在民國50、60年代時,台灣整體的經濟環境,人民生活水平尚處於十分艱困的年代(人民GNP甚至不出100美元),大多數中、下階層的人民仍過著貧困的物質生活,而社會上亦時常發生農、漁民因遭受自然災害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形。當時,雖已有政府向各級學校要求辦理的冬令救濟、防癆票義賣等資助活動。然而,對於學生而言,卻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定期繳錢式的虛應故事。

有感於此,當時的訓導主任成道學先生及兩位組長,訓育組長-賴詔彥,體衛組長-林榮一,便將原來本校的仁愛勸募結合既有的自強行軍健行活動成為今日的仁愛健行!活動的靈感來源是:當時成道學主任在讀者文摘閱讀到的一篇報導「大步走出百萬金-聚沙成塔」的轉載,文章內容主要是記載,有關於加拿大(香港)某地在聖誕節前的健行募款活動,其活動內容大致與現在正心所辦的類似;凡是加入健行行列者,皆能成為勸募者之一,以公里為單位,每走一公里可獲一塊錢,如此積少成多,在聖誕節當天把這些錢捐給貧困或急需救濟者。正心的「仁愛健行」基本上是為此架構而創設的。

2.健行的發展與意義:關懷孤兒院、安養院、教養院、急難救助

第一次辦理仁愛健行活動約於民國61年。當時,不管是家長、老師、同學,反應都十分熱烈,也由於本校是天主教學校,而使得這項活動更具意義。整個活動的意義主要在於讓學生透過奉獻心力的精神去培養關愛,幫助他人的概念,其最終目的是「愛心的教育」。

那時,健行所募集的款項除了部分撥交縣政府作為冬令救濟金外,其餘捐款,更由老師組隊,利用這筆錢去拜訪雲林縣一些較為偏遠、貧困的地區,例如:以前曾經拜訪過莿桐、麥寮、台西等地的貧困住戶,並捐款幫助。此外,像一些經由媒體報導,遭受災害的災民們,亦會利用這筆款項給予協助。之後,隨著仁愛健行一年年順利地推行,聲名的遠播,社會上也對正心有更高的評價,而本校也陸續接到一些孤兒院、安老院等機構的請求幫助,仁愛健行至此,已算是正式地步上軌道。

隨著每一年的深耕與推展,健行活動在正心學生的心中已是一項年度的例行性活動;每年,校長帶著師生一步一腳印踏著教化與小愛的步履,一路的耕耘迄今。回首,四十多年來的努力,這一個活動對於學生與社會大眾背後的意涵與社會意義,相信是一項值得驕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