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
專輔教師 陳珮誼
「媽媽我不會,您快點來教我,幫我看看 」
「都是ooo害我這樣的,讓我沒辦法做這件事 」
「如果我….我就一定可以把這件事做對」
這些對話聽起來有一些熟悉嗎?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兌克(Carol Dweck)的書籍《心態致勝》,對人的思維提出兩種思考模式,一是成長型思維,另一是固定型思維。
何謂成長型思維呢?面對問題,認為自己可以由後天努力來解決問題,會喜歡學習及挑戰,面對問題會勇敢嘗試,因此遇到挫折也不容易放棄。即便失敗也從中獲得成長,會堅持到底。個人會盡力找尋方式來成功,會正面且積極面對問題並採取行動,也會從別人成功經驗中,得到啟發。無論如何,會去發現可以再調整的地方,能嘗試用新的眼光看待目前所處的環境或情況。
何謂固定型思維呢?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無法透過後來的努力而改變,遇到挫折會先逃避,而不嘗試,容易放棄。認為自己原來的能力,無法勝任此任務,也認為努力沒有用,不願進行任何努力。對於別人的評價,會容易感到生氣,無法從中有啟發。固定型思維,容易對潛能造成阻礙。
對於成長型思維,有以下幾個提醒:
一、刪除完美:完美的想法,容易造成個人或親子心理壓力,無論是親子關係或個人都會感受到緊張、焦慮。
二、找任何可能:用新的想法或做法來面對,記得最終目標在突破現況,有一個更滿意的結果。
三、刻意練習:原本是固定型思維的人,可以透過常常練習,由不同觀點切入,加入新的資源,改變原本固定看待事情的角度。
對於固定型思維,有以下幾個提醒:
一、先按暫停鍵:面對事件,留意第一個出現的反應、態度和感受,提醒自己先緩一緩。告訴自己,我現在要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
二、人和思想分開:遇到事情,我現在可以開始練習新的思維模式。過去思維模式不等於我,我和過去思維模式可以分開。
三、從小事開始:從現在開始練習成長型思維,從小的部分進行,練習完之後,寫下練習帶來的小改變。
身為家長或老師,可以怎麼做呢?
一、具體稱讚:孩子願意調整想法及做法,都不吝嗇地稱讚,說出孩童的每個微小進步。
二、正向敘述:大人留意自己,要常常用正面的字詞來回應孩童,如此孩子會感覺到是被接納,也是被喜歡的,事情或自己並不是糟糕的。大人的回應例如:「你說你不會,我想只是你目前還沒有學習會而已,我願意陪伴你一起學習和嘗試」。
三、願意一起練習:和孩子一起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孩童學習過程,需要大人的支持、陪伴及鼓勵。
日常生活可以開始調整面對困境或看待問題的思考方式,練習讓生活裡盡可能是+1的眼光,任何情況都可以跳離原本的局面,多問問自己:「我還可以怎麼做?」如此會讓想法更多元,可行的方法更多種。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己對事情的掌握感,面對將來的困境和挑戰會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