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臺灣母語日活動成果

111四箴國中推動臺灣母語日(221世界母語日)活動成果報告表.doc
110四箴國中推動臺灣母語日(221世界母語日)活動成果報告表.doc
109四箴國中推動臺灣母語日(221世界母語日)活動成果報告表.doc
MOV_4063.mp4

「棚頭」是客家戲曲中一種特殊的演出形式,所謂的「棚」是指「戲棚」,在「戲棚」上演出一齣戲便叫做「一棚 戲」,因此「一齣戲的開頭」就是「棚頭」,內容多為詼諧逗趣的 雙關語,並伴以逗趣動作表演,以博笑為主。表演者是正戲中的角色之 一,在進入故事主線前,作一些以「說」為主的即興表演,意在吸引觀眾目光,再由表演者帶入即將敷演的故事,最後才開始正式演出,可說具備了 「熱場」的性質。 

「棚頭」多以韻文體裁表達,不僅語言質樸、易於朗朗上口,且常將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人、事、物加以趣味化,達到逗趣的目的,也有「自嘲」或抱怨的成分,甚至會運用「膨風」的技巧,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誇大,造成突 兀的效果,或是插接一段「啦翻歌」(此類歌謠是故意說些反話,讓不可能的事物湊在一起,構成的意象往往是不合邏輯的,能使觀眾覺得有趣)。嚴格說來,這些表演和承接的正戲在脈絡上並沒有任何關係。 

「棚頭」原本只是 吸引觀眾加入劇場、進入正戲之前的博笑演出,最後卻因廣受觀眾的喜愛與歡迎,逐漸變成客家三腳採茶戲裡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日後又進一步發展出許多以「說」為表演重心,逗趣博笑為主的劇目,如《公揹婆》、《鬧渡》等戲,更加豐富了客家採茶戲的藝術形式與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