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教育的思潮,有全球化的趨勢。從上世紀初的造形主義開始,經歷兒童中心思潮、學科本位思潮、社會取向思潮,以至上世紀末興起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思潮,成為國際藝術教育的主流。
過去20年,本港的美術教育和世界各地一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本科以前叫做「美術與設計」,課程結合美術活動、理論和知識,理念來自艾斯納(Elliot W. Eisner)的「以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至2003年,為配合世界各地藝術教育及藝術的發展趨勢,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委員會通過將小學美勞科及中學美術與設計科的科目名稱統一為「視覺藝術科」。强調本科學習涵蓋範圍廣泛及多元化。
視覺藝術科課程的宗旨,在於使學生能夠:
1.1 豐富審美和藝術經驗;
1.2 加強審美和批判性欣賞,以及創作不同形式的視覺藝術作品的能力;
1.3 透過自主和以開放式探究的視覺藝術學習過程,發展感知能力、共通能力,
以及後設認知;
1.4 透過對多元文化視覺藝術的研習,加強對多元視野、本地文化及跨文化的了解;
1.5 培養個人情操、價值觀與態度,對自己身分的了解及對社區、國家、世界的投入感;及
1.6 獲得基礎訓練,以備有機會繼續接受與視覺藝術和創意工業有關的教育,以及從事相關的工作。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2003》
視覺藝術教育的學習目標共有四個:
1.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
透過積極參與視覺藝術的評賞與創作,學生將發展出一些新思維和與別不同的方法,以提高想像力、創意和表現能力。學生可以利用視覺藝術表現某些和他們自己、周遭環境與及藝術家作品相關的主題和課題。
2. 發展技能與過程
學生會學習利用視覺語言、不同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物料和技術作視覺藝術創作。在創作、描述和表達藝術意念的過程中,學生亦可以發展以語言描述、詮釋、對話及溝通的技巧,以及培養不斷探索和試驗的正面態度。
3.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
當學生學習詮釋藝術作品時,他們會獲得作出批判性、有根據和理性回應的能力。這是建基於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背景資料的全面的探討,並且能夠以其個人經驗、訓練、文化和個人判斷作參考。
4. 認識藝術的情境
學生會從自已及他人的情境因素,包括美術史、個人、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等,學習認識視覺藝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