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里程
Milestones
Milestones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自1996年起於天水圍社區辦學,與社區同行廿五載,常駐青春。
每當「伊中中人」及我們的舊雨新知,回顧創校以來情誼絲絲、發展種種,總能喚起自身為追求卓越而奮鬥不懈的泉源。
創校前
辦學團體獲教育署知會可於天水圍興辦中學,定名為「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並獲麥陳尹玲女士承允擔任創校校長。
辦學團體舉行聚會聚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上籌得346萬元作為建校費,眾人並簽署對下一代的承諾。
辦學團體開始招聘教師。
校舍建設工程竣工,辦學團體正式接收校舍。
建校籌委會與首任校董
辦學團體籌募建校經費 (1996年6月)
首次教師座談會,尋找信念相同的教師團隊 (1996年)
1996-1997
全校舉行為期兩周的新學年入學活動,主題為“新的學校、新的我 New School, New Me”。
中一級開設綜合基礎科(Integrated Basic Studies),統整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及經濟與公共事務等學科內容;為增加中四學生選科可能性、照顧開校初期之學生能力差異問題,中四共開設十三個選修科,並安排各個選修科時段均跨班上課。全校學生均修讀校本設計的資訊科技課程。
首次舉行賀歲活動,由獅藝隊同學舞獅助興,並由校長派壓歲錢。
資助三位老師到美國進行交流,學習如何在學校行政與教學全面應用資訊科技。
Induction Weeks "New School, New Me".
向教育統籌司介紹校本綜合基礎科 (1997年4月)
師生同慶新春活動 (1997年2月)
1997-1998
首次舉行環居跑。
舉行首屆學習生活體驗日 Experience Our Learning Day。
舉行首屆中五畢業禮,獲香港大學副校長黃紹倫教授蒞臨作主禮嘉賓。
舉行首屆延展活動日 Extension Activities Day。
首次由家長義工教授同學包粽,並向全校師生贈上粽慶祝端午節。
EOL Day (1998年3月)
首屆中五畢業禮
Fun Day (EA Day, 1997年10月)
1998-1999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390,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課程統整─內容思考,閱讀及寫作能力訓練行動研究》。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72,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可持續發展的跨學科課程統籌》。
首年參加ELTA Project英語教學助理計劃,聘請三位外籍青年作英語導師。
成立家長教師會,首屆會長為四甲班李玉儀家長李鴻基先生。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920,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多媒體教育影像分發及展示系統》,校園電視台QTV啟播。
全校舖設內聯網,全校教職員及學生均擁有個人電郵。
1999-2000
麥陳尹玲校長帶領教師團隊到加拿大多倫多參與國際會議,探討多媒體教學。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1,100,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可持續發展課程發展--社區及全校參與為本》。
獲教育署舉辦的校本課程設計計劃優異設計獎(跨學科課程統籌--樹木和人)。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70,9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學校與社區結合的學生領袖訓練計劃》。
全校推行班內自治,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為目標建立班會。
舉行連串千禧年活動,各班於千禧集會上放置具代表性物件於時間錦囊。
派出同學代表香港往瑞典降德巿出席國際青年環保會議。
首年獲環境保護運動獎勵計劃學校榮譽獎。
獲第一屆綠色學校獎優異獎。
2000-2001
舉行首屆事業探索日Career Day。
舉行第一屆水運會。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90,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統整課程及教師教研文化計劃》。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4,2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武術及獅藝訓練》。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0,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設立家長資源中心》。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76,0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支援正規課程的全方位閱讀計劃》。
首次舉辦順德考察團,到廣東省順德市作經濟及商業考察,並與順德勒流中學的師生進行交流。
2001-2002
首年開辦中六。
再獲教育署邀請加入「學校專業發展協作計劃」,為本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提供專業發展及交流活動。
由家長教師會舉行多項籌款活動以安裝禮堂冷氣及課室鮮風機。
首次於延展活動日舉行籌款活動,期間全校師生齊齊跳千人舞。
首次派出同學代表香港出席「國際環境守護者青年會議」(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EI] ),青年會議地點為意大利都靈巿。此後伊中中為CEI香港分部的中堅分子,歷年讓不少同學代表香港學生參與會議。
2002-2003
獲學界環境保護運動獎勵計劃中學組學校榮譽獎、學校特別獎(連續五年獲取學校榮譽獎)。
全校課室添置空調設備。
設立延展課程網上報名平台。
因非典型肺炎事件停課三週半,在停課期間及復課後保持關心同學身體、學業及心理狀況,並舉行多項成長課活動,教育同學以正面角度面對事件。
2003-2004
成立領袖生隊伍,首屆領袖生長為六甲班李意琴同學和六甲班戚以憫同學。
成立學生會籌備委員會,主席為中六馬景恆同學,師生走訪其他中學的學生會及研究其會章,《伊中中學生會會章》於同年制訂,並向全體學生公布及諮詢,爭取共識。此後開展一連串領袖訓練計劃。
舉行第七屆中五畢業禮暨第一屆中七畢業禮,獲養和醫院腫瘤科名譽內科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蒞臨作主禮嘉賓。
舉行首齣全校參與的大型英語音樂劇“The Wretched”,劇目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名著“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
中六女生校服開始採用另一較成熟的設計。
舉辦全校參與的大型英語音樂劇 (2004年)
2004-2005
許為天校長接任為本校第二任校長,麥陳尹玲校長則擔任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之創校校長。
成立學生會,根據學生會會章,當中包括評議會和幹事會兩個主要組成部分。首屆學生會幹事會主席為六甲班蘇嘉敏同學。
聘請課程發展專家Dr. O'Connor擔任英語學習及潛能發展課程顧問。
校舍新翼(南翼)正式啟用,定名為「湯偉立教學大樓」,增設學生活動中心、多用途電子教室、演講室、語言室、可持續發展室、人文學科室、培育室等多個特別室。
添置分子生物實驗儀器。
2005-2006
校董會正式委任劉修妍校長為本校第三任校長。
舉行十周年校慶,以「尚學十載耘 修己獻社群」為題,籌辦原生樹種植活動、生態旅遊活動、善群行動(包括為心願使者及耆樂遊活動)、出版師生作品集、舉行綜藝表演晚會、學習生活體驗日、校慶典禮及校慶聚餐。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668,700,推行《多媒體及網上資源自導學習材料及教案發展計劃》。
本校舊生為維繫舊生與母校情誼,成立舊生組織「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舊生會」,簡稱「伊中中舊生會」,首屆會長為2004年中七畢業生劉鴻亮先生。
全校課室及大部分特別室添置互動電子白板。
學校禮堂門廊擴建工程完成,禮堂定名為「湯偉奇堂」。
增設健身室。
成立法團校董會。
創校十周年慶祝活動 (2006年)
課室全面安裝互動電子白板 (2006年)
2006-2007
主辦「國際環境守護者第廿一屆青年會議」(CEI 2007)。會議首次於亞洲舉行,共有廿四個國家或地區的二百七十多位高中學生和老師參與。會議為期七天,全程以英語進行,內容包括研習報告發表、專題講座、生態文化考察、社區服務和文化交流晚會等。本校除派出學生以與會者身份全程參與,另有超過五百名學生擔任服務生支援大會各項工作。是次國際會議順利舉行,並獲眾多外國與會代表高度評價。
邀請前香港教育學院講師蔡香生先生及楊善錦先生擔任教師專業發展顧問。
獲教統局撥款$2,292,800,以全面推行為期六年的提升英語水平計劃。
與香港濕地公園正式結成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
參加由香港濕地公園主辦、教育統籌局協辦的「亞洲濕地生態網上專題研習」計劃,以知識研習群(Knowledge Community)的形式與新加坡師生對濕地生態進行交流及作地區性的比較。
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完成對本校的校外評核報告;外評報告對於本校在辦學理念、專業團隊、校風文化、眾多課程發展領域和學生整體表現,均予肯定和讚揚。
法團校董會加入教師校董、家長校董、獨立校董。
採用新款校褸設計。
主辦國際環境守護者青年會議(CEI 2007)
2007-2008
與北京重點學校宏志中學簽定姊妹學校協議,兩校師生將進行定期互訪交流活動。
獲安老事務委員會邀請及區內社福機構支持,於本校成立「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教育服務中心長者學苑」,並由本校同學和家長義工擔任部分課程的導師。
舉行首屆「兩伊體育節」,透過體育比賽與姊妹學校伊湯中增進交流。
首次與拔萃男書院合辦學生交換計劃。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邀請,出席「第三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由劉修妍校長和陳不盡老師發表論文,並向各地教育工作者分享本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經驗。
首次舉行專題研習日,讓初中學生互相觀摩及交流專題研習心得。
獲伊中舊生捐款,設立「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語文獎學金」,表揚於中、英文皆表現優秀的初中及高中同學。
獲校外熱心人士捐款,設立「勤學奮進獎助學金」,表揚面對逆境但仍勤奮堅毅的同學自強不息。
派出師生前往印度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舉辦的世界和平會議,並以僕人領袖為題,就著學生領袖及學校領導發表演說。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86,800,推行課程發展計劃《為提升科學素養能力而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
位於生物室毗鄰的分子生物實驗室正式啟用。
首屆長者學苑畢業禮 (2008)
2008-2009
學生劉蘊儀、徐耀華和盧安晞於2009年高級程度會考各取得三科甲等成績 (3A2B、3A1B1D 及3A2D) ,打破區內歷年紀綠。
獲教育局邀請,出席由教育局、英國貿易投資推廣署和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合辦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亞太區論壇」,由劉修妍校長作嘉賓講者,分享本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經驗。
以「同心協力推動天水圍地區經濟」為題,於天水圍公園噴水池廣場舉辦「天水圍社區論壇」。
「碩果集」首次出版,輯錄同學各科之優秀作品。
首次舉行「深度閱讀日」活動,讓高中學生以跨學科形式深化閱讀層面。
開始採用智能學生證。
2009-2010
新高中學制正式推行,中四級開始採用「中班教學」,全級二百名學生分為六班,平均每班33人。
於中一級開設以英語作為主要授課語言的班別,以先導形式配合政府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的推展。
邀請麥陳尹玲女士(本校創校校長、前香港教育學院羅富國分院院長)及張徐蔚玲女士(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前校長、前葛量洪教育學院首席講師)擔任本校教師專業發展顧問。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頒發「可持續發展教育示範學校」榮譽。
獲香港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等機構頒發「香港環保卓越獎」首屆中學組銀獎。
獲英國文化協會邀請,接待來自英國的教育工作者到本校交流,分享本校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經驗,並由本校學生帶領英國訪客到香港濕地公園進行生態導賞。
學生陳俊傑獲選代表香港十四歲以下足球隊,出席亞洲足協北京足球節。
獲伊中舊生捐款,設立「整體進步獎」和「初中學業成績進步獎」,表揚努力奮鬥上進的同學。
「可持續發展教育示範學校」(2010年)
「香港環保卓越獎」中學組銀獎 (2010年)
2010-2011
舉行十五周年校慶活動「與天水圍同行」步行籌款,籌得善款全數用於支援學生服務社會。
舉行十五周年校慶活動“School Visit of the 2nd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是項活動由香港教育學院主辦,各地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到訪本校,由本校分享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本校教師另出席上述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
舉行十五周年校慶活動“Human Value English Speech Festival”,是項活動由本校與姊妹學校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和Institute of Sathya Sai Education合辦。
舉行十五周年校慶活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專業分享」,是項活動由本校與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環境保護署及教育局合辦。
全校課室及大部分特別室添置實物投映機。
增設演講廳。
創校十五周年慶祝活動 (2011年)
2011-2012
第一屆一條龍學生升讀本校中一。
為迎接「雙軌年」,將空堂自修室及可持續發展室改建為普通課室供中七使用。
獲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金獎(2010-2012)。
全校校舍更換環保光管。
圖書館主任梁德賢老師獲「2011/12 學校圖書館主任卓越成就獎」。該獎項由國際學校圖書館學會(IASL)及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HKTLA)設立。
2012-2013
生物科陳不盡老師、黃志輝老師和羅銘煒老師,獲頒發「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2012/2013)」(科學教育領域)。
學生黃詠欣代表香港到新加坡參加第七屆亞洲跳繩錦標賽,獲兩個項目冠軍、一個亞軍及兩個季軍。
學生陳俊傑獲選代表香港,出席於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四十屆亞洲中學生(U18)足球錦標賽。
本校獲「校際環保成就獎2012:香港十大綠色學校(中學組)」。該獎項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辦,全港只有十所中學獲此殊榮。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2012/2013, 科學教育領域)
2013-2014
何淑儀校長履新,成為本校第四任校長。
獲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金獎,並在金獎學校中脫穎而出,獲頒「最傑出表現獎」(2012-2014年度)。
辦學團體將「伊家人」三字及徽號註冊,凝聚屬下天水圍兩小兩中之家長、同學和教職員的力量。
學校圖書館優化工程完成,圖書館設施全面更新,加設小組討論室。
2014-2015
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選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示範學校」,本校為全港連續三屆獲此殊榮的兩所中學之一。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98,300,推行《圍產》,以豐富學校的創意藝術及文化教育。當中全級中一以平板電腦作戶外考察工具為全港學校電子學習的先驅。計劃成果其後載於「優質教育基金二十周年」紀念特刊當中,實踐經驗也於「優質教育基金匯展2018」作分享。
中二級推行「閱讀與文化」校本課程。
2015-2016
踏進創校第二十年,校慶主題為「承先廿載樂育菁莪 啟後百年化雨揚才」。與創校十年的姊妹學校伊湯中舉辦聯校校慶典禮,其後主辦各類球類比賽、「區區圍產齊發掘」藝術比賽,邀得區內小學組隊、幼稚園親子組團參加;出版二十周年特刊;舉辦開放日暨舊生重聚日、校慶聚餐、日夜兩場大型綜藝表演(Variety Show),邀得不同友校、長者學苑派代表作表演。
獲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金獎,並再度在眾多金獎學校中脫穎而出,獲頒「最傑出表現獎」(2014-2016年度)。
中二級推行「閱讀與科研」校本課程,培養學生以圖像組織閱讀科普文章的策略及習慣。
成立「朋輩輔導大使」隊伍,幫助中一同學適應中學生活、延續關愛文化、建立朋輩支援。
本年度成功舉辦或參與多項的境外考察活動,包括新加坡、日本、意大利、丹麥奧爾堡、台灣、東莞、上海及南京等的國家及地方,以擴闊同學的眼界及體驗。
創校二十周年慶祝活動 (2016年)
2016-2017
開始試行電子學習,於中一級部分班別推出「自行裝置(BYOD)」先導計劃。參與學界的第一期「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 - 加強學校的無線網絡基礎設施」(Wifi 900),全面改進校園無線網絡頻速。
中一「流浮山文化自然跨科考察」、中二級「樹木和人跨科考察」均全面以電子平板取代紙本課件。
開始推行星期五午間「師生大比拼」活動,增強師生互動交流。
榮獲「魅力維港耀全城 ─ 全港中學生3D打印設計比賽」健力士世界紀錄。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76,100,推行《一個與時俱進的數碼校園電視台》,通過改進資訊科技設施以促進學習。
「全港中學生3D打印設計比賽」健力士世界紀錄 (2017年)
2017-2018
體育科楊達武老師、黃智穎老師及李芷君老師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體育學習領域)」嘉許狀。
全面推行電子學習,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強化教學效能及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需要。本年於中一二級推動「自行裝置(BYOD)」計劃,其後學年按級陸續推展,最終於2020年3月全校實踐「自行裝置(BYOD)」計劃。
獲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可持續發展社區項目獎」及「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榮譽大獎」(2016-2018年度)。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2017/2018, 體育學習領域) 嘉許狀
2018-2019
得伊中舊生捐助發展體育與藝術基金,豐富校內與體藝有關的獎學金。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00,000,推行「喜樂同行──尊重生命﹑逆境同行」校本計劃,豐富學校的正向教育課程與活動。
獲禁毒處撥款$1,440,408,推行名為「健康多面體」的健康校園計劃,資助多項推廣健康人生的活動,為期三年。
學生朱梓誠於「校際英式桌球比賽 2018」獲頒個人賽冠軍。
2019-2020
因新型冠狀病毒病暫停面授課堂接近五個月,期間老師持續不懈地保持學生學習進度與支援其成長需要。於當局宣布停課後三星期,學校開展各級常規的網上實時授課,屬學界先導一群。同時,推出線上成長課 2.0,透過電子平台向學生發放正面積極的信息和為同學打氣。
電子學習小組得學界團體邀請,就著疫情的限制,以網上研討會形式向約40家友校代表分享伊中中電子學習與BYOD政策的經驗。
獲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舉辦「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的「可持續發展社區項目獎」 (2018-2020年度)。
學生郭文諾於「第十七屆青年全國錦標賽」舞蹈比賽中獲頒業餘18歲冠軍。
為每位老師製作設計獨特的 Well Done Card,供老師嘉許學生各良好表現之用。
2020-2021
科學比賽隊的學生於本地與國際科學比實獲豐碩成果,於本地「第十四屆香港科學青苗獎」獲頒亞軍,其後於「ExpoSciences Mexico 2020 Virtual」比賽中獲頒銀獎、於「世界科學及科技碗 (GYSTB) 2020」中獲頒金獎、於「2020年韓國科學及工程大賽 (KSEF 2020)」中獲頒金獎、於「國際科學及發明品大賽 (ISIF 2020)」中獲頒金獎。
開展「學生嘉許計劃」,在既有質化為主的「嘉許贈言」制度上,建立量化制度,更全面推動校園的嘉許文化。
中二級推行「STEM 創意思維」校本課程,以取代「閱讀與科研」,培養學生設計思維與共通能力。另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850,000,推行「校本初中STEM課程發展計劃」,在初中課程、校園設施等全面推動校園的STEM教育。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00,000,推行「利用體育教學室提升校園健康文化」計劃,通過改進校園設備以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疫情下學生會及四社以嶄新形式推行多項線上活動及比賽,突破傳統及限制。
學生與藝術家合作推行「校園壁畫創作計劃 2021」,美化校園。
科學比賽隊於國際與本地科研比賽碩果累累 (2020, 2021年)
「校園壁畫創作計劃 2021」
2021-2022
羅惠金校長履新,擔任本校第五任校長。
年度主題為「喜樂人生 (Rebound and Rejoice)」。
於創校銀禧校慶年份,以「感恩.承傳」為題,開展二十五周年銀禧校慶活動,籌辦「學習生活體驗日」與「舊生重聚日」,並出版銀禧特刊;又主辦各項體藝比賽,邀得區內小學組隊、幼稚園親子組團參加。
本校將212室改建成校史館,於本學年進行籌備及工程。
2022年1月第五波新冠疫情再次襲港,全港中小學校再次進行網課期,3月至4日期間更實施特別假期,直至5月初中學才再次恢復有限度的實體面授課程。
隨著當局「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措施,高中新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逐步取代「通識教育科」。
2022年2月為全級中六首辦的模擬面試工作坊,遇上疫情肆虐,改為網上形式舉辦,貼合網上面試的新趨勢。
中六惜別會因受疫情所限,首次以網上形式舉行。
疫情復常後,推動逢午膳後的常規閱讀課(逢周一、二、四)和常規活動時間(逢周三、五),締造一眾學生的共讀與聯誼平台。
廣募伊利沙伯中學校友與校外資金,斥資約$200,000建立弦樂團。
2022年7月以網上形式重啟與北京宏志中學的兩地交流計劃,交流的主題為科學探究。
自限聚令以後,於2022年7月重啟初中「流浮山可持續發展」跨科專題研習課程。
2022-2023
經歷三年新冠疫情後,由10月開始學校恢復全天上學時間表,校園課程及活動逐漸復常。
校史館峻工,於2022年10月29日揭幕啟用。
於禮堂中央及左右側安裝LED幕牆,並於4月開始運作。
獲「學校IT創新實驗室」撥款添置iMac電腦,並將325室命名為Mac實驗室(Mac Lab)。
2023年6月,家政科完成本校之歷史使命,將原有「家政室」命名為「悅藝坊」,為學生提供皮革製作班、咖啡拉花班等創意、藝術及興趣課程。
隨著疫後復常,於2022年11月重啟初中「樹木和人」跨科專題研習課程。
2023年7月以網上形式與北京宏志中學作兩地交流,主題為音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