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 喜訊 | 本刊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熱門組)
本刊獲頒國家圖書館113年度(2024年)語言學門【期刊長期傳播獎】(熱門組)!
獎項以「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為統計來源,針對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近40年來被期刊、學位論文、專書、專書論文等四種類型文獻引用之總數,並根據期刊是否授權國圖供眾使用予以加權計算。
特別感謝現任期刊總編輯楊秀芳老師,學術執行編輯陳筱琪老師、行政執行編輯郭獻尹老師的辛勤付出。也要感謝過去從事編務的師長,【期刊長期傳播獎】是聲韻學會歷任編輯團隊與會員共同的耕耘成果。
高雄音最接近臺灣普通腔?──聲、韻、調的分析/陳淑娟
馬來西亞吉打州雙溪大年福建話語音特點/王冠燕、楊迎楹
論中古佛典漢語「轉」的借貸義/姜尚頎、王弘治
編輯後記
陳宗彝《音通》之理論建構及其音韻系統再探/叢培凱
寧夏中衛方言陰聲韻鼻化韻的形成/林鴻瑞
論「卷」字的形態變化──以《經典釋文》中的反切為範圍/李天群
編輯後記
以方言地圖重建閩南語音韻史/洪惟仁
關中方言〔pf-〕組聲母音韻演變途徑再議/游喬茵
重建原始沿海閩語 *a 韻腹的陽聲韻及入聲韻──兼論莆仙閩語在沿海閩語中的位置/郭必之
編輯後記
【特稿】許詩英(世瑛)先生的聲韻學及其在臺灣聲韻學史上的地位/姚榮松
從人稱代詞看早期官話/李壬癸
白圭之玷──論《等韻一得》的理想化音系及其評價/王松木
從詞法音位學觀點探析吳語縉雲方言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前綴語位/陳貴麟
編輯後記
以安大簡《詩經》檢驗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的上古 *-r 韻尾構擬 /楊濬豪
說「鰒」與「鮑」 /李福言
論共同閩語中臻攝開口三等的擬測及層次問題 /吳瑞文
《聲韻論叢》一~三十輯分類索引 /姚榮松分類、楊濬豪整理
編輯後記
第40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誌慶
發刊詞/吳聖雄
廣東中山市隆都方言的歷史音韻特點及其歸屬 /秋谷裕幸
《解釋歌義》所據文獻考 /楊之帆
構擬上古音*Kr-:以《安大簡》「䜌」為例 /野原將揮
論古漢語世詞族與枼詞族的音義關係 /杜佳倫
發刊詞/吳聖雄
岡嶋冠山《唐話纂要》標記假名的音韻探討/林慶勳
中古流攝在閩西客家話及混合方言的音韻演變 /何純惠
《建寧方言華英詞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張屏生
日本江戶學者河野通清「廣義《韻鏡》學」意識/李無未
發刊詞/吳聖雄
少數民族語言的現象有助於解決漢語音韻學的問題/李壬癸
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中的音系及其詞彙收錄的現象 /張屏生
武平上四鄉客家話二字格變調分析/蕭宇超
發刊詞/金周生
從歷史語言學看漢語音韻學的研究/李壬癸
韓國濟州島方言漢字音變異現象研究/吳聖雄
《中原音韻》桓歡韻字在晉語及江淮官話中的音讀比較/陳筱琪
發刊詞/金周生
「現代語言學」與「傳統語文學」之分
──李無未教授〈辨正〉與〈問題〉二文之回應/洪惟仁
論麻佳相混層次在閩南方言中的表現/林貝珊
東南亞閩南語對外來語所使用的音譯策略
──以《華夷通語》為研究中心/林素卉
發刊詞/金周生
上古韻部的界說與分部依據—兼論元音構擬的原則/姚榮松
「鑄」字的古漢越語之考證/阮清松
閩語中讀同章組的精組字/秋谷裕幸
發刊詞/金周生
隔世論學三重奏──與董同龢、李方桂、馬學良三位先生論學的回憶/梅祖麟
從聲符變化現象論古音構擬及演變/楊濬豪
鹽城方言鼻化韻的形成/林鴻瑞
從全濁聲母的演化看明代漢語的標準音/李千慧
發刊詞/編輯小組成員
《大樂元音》的音韻特點──兼談《等音》原刻本的改編/李柏翰
《韻學階梯》中的助紐理論及其與日本漢字音之關係/曾若涵
漢語鼻音韻尾的歷史演變和現代類型分析──以古齊魯地區與今冀魯、膠遼官話為例/陳彥君
《高昌館課》中的漢回對音/莊子儀
發刊詞/竺家寧
漢藏語言使動範疇的來源及演變/李長興
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音韻研究重要史實辨正──向洪惟仁教授請益一/李無未
小川尚義中古音「擬音」及與高本漢比較「非對稱性」問題──向洪惟仁教授請益二/李無未
《新增直音說文韻府羣玉》直音互注的語音現象/陳梅香
漢語聲韻分析論的舊觀與新猷──以音節結構與介音成分說為中心/董忠司
「韓語史與漢語史的對話」會議報導/江佳璐
後記/周美慧
發刊詞
論伯元先生對聲韻學的開拓與應用/竺家寧
段玉裁〈六書音均表〉的啟示與延伸/李壬癸
《廣韻》「新添類隔今更音和切」與等韻門法「正則」/李無未
由對比分析的觀點看東勢客家語言的開放性質/吳中杰
從比較閩語的觀點論南朝江東方言蟹攝二等開口字的擬測/吳瑞文
明代梵學的理解與傳播──《悉曇經傳》的音學理論及其對《音聲紀元》、《等切元聲》的影響/李柏翰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