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 激流與倒影
五專會計資訊科一甲 11151032 彭愛佳
五專會計資訊科一甲 11151032 彭愛佳
「知其不可而為」是我在書中感受最深的總結。如書衣所寫「跳舞是末路,寫作是窮途」,
林懷民先生卻都豁出去做了。然而,在閱讀全文後,比起林懷民先生,我似乎因著他和煦的述事技巧而記得他人更深。
紐約的芭蕾舞者舞至骨頭斷裂十三處、肌肉筋骨嚴重破碎而不自覺,
連著又跳了幾月;雲門資金周轉不佳,成員各個前途無限,卻仍孤注一擲地跟著雲門,下了決心哪怕吃不飽穿不暖,
只要還能動,還能跳躍,就要跟著舞團繼續走下去;雲門進行偏鄉免費演出,想著不能只有付得起票價的人知道這樣的美好,
卻遇見經營雜貨店的阿姨抱著倒閉風險,拿著幾千塊塞給舞團,讓雲門無論如何都堅持做下去。
要知道沒有人能夠預料未來,況且當時的雲門只有無限的熱情與天真,可他們堅持下去了。
即便巡演時日日不眠、長期跳舞而腰椎變形,他們都咬著牙根做下去了。不為生存,只為活著。
從前的我粗淺的以為,家喻戶曉的人們總無所畏懼,他們的人生沒有挫折,每一個關卡都能
輕巧走過。但林懷民先生告訴我,不是這樣的,他也會畏懼,會害怕。文中時常出現林懷民先生與自己的對話,
他會因一點缺憾責怪自己,說自己懦弱無能。卻也會在每個想放棄的夜風中,想起曾經並肩或擦肩而過的人們,
想起他們的神情,的鼓勵和支持。然後再為自己寫下點什麼,可能是寫遠方的古老文化,抑或是包含舞蹈在內的一切——大地、雲朵、母親、
歷史、軼聞軼事、社會議題。
《激流與倒影》像一杯醇濃的酒,既讓人癡醉,卻又幾度令我喘不過氣。老實說,有無數個延遲的瞬間,那種異樣的痛覺近乎要讓我放棄閱讀。
而痛苦的點何在?也許是尼金司基與鄧肯對藝術的純粹和不為名利的偏執、俞大綱先生幾年如一日的「我這裡多一張戲曲票」;
很可能還有林克華先生對燈光設計的沉迷、鄭翩翩女士的優雅勤儉和她與龍應台守護的那棵大樹,和德國春天的繁花似錦、
芬蘭雪白的蘭花與印度瓦拉納西旁決心赴死的寡婦。
這些都是我未曾幻想,也未曾聽聞過的。
但我想,每一次闔上這本書的動作,都在為我的勇氣額度增值。未必是要自己成為多厲害的人,只是期許下一次——也許下一次能在清寧的靜水裡找到自己的倒影。
評語:
開門見山,文筆曼妙;結尾扣緊書名,亦見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