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操場跑道旁
別名:細葉欖仁、非洲欖仁樹、錦葉欖仁(白葉栽培種)、雨傘樹
型態特徵:
1. 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徑 20~60 供分,樹幹直挺,樹皮灰褐色,平滑,不龜裂,具有多數樹枝;側枝輪生,平展,細長,光滑無毛,樹型整齊雅緻。
2. 葉為單葉互生,但多叢生於小枝條的先端,葉朝上舉,小提琴狀倒卵形,長 3~ 5.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圓,基部楔形,全緣,細密且單薄,薄革質或紙質,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肋於表面略隆起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則於背面隆起,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0.4~0.8 公分,略帶褐色,光滑無毛;冬季落葉。
3. 果實為核果,長橢圓形,長約 1.5 公分,類似橄欖,果肉甚薄,初為綠色,成熟後變為黑褐色。植物體耐鹽分,種子可依靠海漂及蝙蝠傳播。
原產地:原產東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台灣於 1975 年以後引進栽植。
栽培方式:
栽培土質選擇性不嚴,只要土層肥厚,粘性不強之地均能成長,但以肥沃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生育最旺盛。排水,日照力求良好。繁殖法:以播種、嫁接法繁殖。
用途:
1. 行道樹,庭園樹:枝條特色輪生主幹,層層分明有序向四周開展,酷似經過人工修剪整型,外型像雨傘疊在一起,極為優雅美觀。由於樹姿優美,多被種於庭園、公園、校園及道路旁,供綠化觀賞用;由於種植過多,已近似氾濫程度。
2. 樹材可供建築,果皮含韖質,可作染料。
其他:
小葉欖仁樹在剛引進台灣不久,苗木商為應付大量的訂單,採嫁接繁殖法,生產大量的苗木,以欖仁樹為砧木,上面嫁接小葉欖仁樹,多年以後,這種小葉欖仁樹就會出現像踩高跟鞋的特異現象,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本館西南側的小葉欖仁樹就是最佳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