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停車場旁
別名:土檨仔、柴檨、肉檨
型態特徵:
最早芒果是由荷蘭人引進(1624年-1661年),自南洋與華南引進,經馴化、選拔後衍生許多品系,經過多年栽培後,適應南部氣候。果狀:果形小,果肉薄、纖維小,香味濃郁。
原產地:印度東北部與緬甸交界處 ,1562年由荷蘭人引進台灣,是早年台灣主要的行道樹。
栽培方式:
目前本省芒果栽培面積已超過20,000公頃,主要產區在高屏及台南地區,栽培品種很多。由平地至坡地均有種植,但大部份種在坡地上,平地水分多,土壤肥沃所生產的果實較大,但甜度較低,而坡地生產的果實雖然較小但甜度很高,尤其在泥岩(白仙土)區生產的果實甜度更高。
用途:
因為果形小,果肉較薄且纖維也粗;不過香味相當濃郁,甜酸的滋味是許多人喜愛的古早味。 其五、六分熟的幼果多會醃漬成「情人果」(芒果青),成熟後也能加工成蜜餞、芒果乾等。
其他:土芒果俗稱「土檨仔」,是台灣最早的芒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