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通學步道旁
別名:又名烏槔、鴉臼。俗稱木蠟樹、樁仔、瓊仔等。
型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 15 公尺,胸徑可長至20-45公分;莖:樹皮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深縱裂紋,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
葉:單葉,互生,卵菱形,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柄長3-6公分。
花:夏季開花,花多數,甚小,綠色或黃綠色;雌雄同株,頂生;花序頂部是雄花,基部是雌花。
果實:每年夏末秋季結果,蒴果幼時青綠、成熟時黑色,近球形,具3溝,內藏種子3粒。
種子:種子圓形、白色,表面被蠟質假種皮。
原產地:中國大陸
栽培方式:
烏桕生長在海拔700公尺以下的溫暖地,對栽培土壤要求不高,可長在排水不良的低窪地或是間斷性水淹的河岸兩旁。性喜充足日照和濕潤氣候的烏桕,適應力頗強,於略帶酸性或鹼性的地質皆能夠生長。烏桕樹不易招致病蟲害,為優質樹種。
用途:
1.木材質密硬重,加工後可做家具、 雕刻、櫥櫃之用。
2.種子外面的假種皮可做蠟燭或肥皂原料;種仁還可以搾油作燈油。
3.葉可做黑色染料,
其他:
烏桕樹被砍伐後留下的樹頭,中間最先腐爛形成"臼"狀,而得名烏桕。烏桕的木材質地較有彈性,適合做『陀螺』的材料。
烏桕種子白色的部份含有蠟油,可以做成蠟燭,黑色的部分油炸後可以取得透明的青油,當成肥皂的原料或食用;烏桕採播種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