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小的前身為楊梅國民學校梅溪分校,在民國47年創立,校前緊鄰老坑溪,且早年建校時現今之新農街尚是一片農田,學校出入只有西門前的一座大平橋,校舍規劃為L型兩層式建築,分為西棟大樓以及北棟大樓,操場位於學校基地南側。

民國49年時因學生數不斷增加,作為一個分校,所配置的人力與師資實在不敷所求,故奉准獨立為大同國民學校,消息傳來,全校上下歡欣不已,同年隆重舉辦獨立典禮,彭勝添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民國52年大同國小校門旁老坑溪 

照片引用-楊梅心大同社區情 

民國53年大同國小梅溪橋過去是一片田野

照片引用-楊梅心大同社區情                                                  

民國52年大同國小校舍

 照片引用-楊梅心大同社區情

民國52年大同國小中庭L型校舍

照片引用-楊梅心大同社區情 

民國53年大同國小運動會

 照片引用-楊梅心大同社區情

民國61年8月歐鴻淦先生接任第二任校長,此後隨著學生人數不斷攀升,原有校舍不足以容納,民國六十年至六十三年間先後增建南棟大樓及東棟大樓,至此學校之配置大致定型,即教學區呈現口字形,南側規劃為操場。歐鴻淦先生於民國71年退休,同年由葉新榮先生接任第三任校長。

民國72年起學生人數再度急遽增加,為容納學生,自民國74年起東棟、南棟大樓開始向上增建第三層,開啟了「老揹少」校舍的序幕,民國79年改建校門牌樓,並增建北棟大樓三樓。

                                                                        民國79年拆除47年時興建的西棟大樓重建,82年完工。 

           民國81年徵收校地東側的大片土地,擴建為大操場,至民國84年完工,此間葉新榮校長退休,由莊清文先生接任第四任校長,在原來的操場用地的西側上,民國85年時新建了現今的活動中心,東側則在民國88年新建幼教大樓。 

大同的校舍在民國60年起之後的近三十年時間,不斷的增建,反映了臺灣的社會安定、經濟起飛之後隨之而來的人口增長,至民國88年止,幾乎年年施工的場面原本以為就要告一段落,但九二一地震又震出了新的問題。

口字型校舍興建時因為施工規範不足,沒有預留緩衝空間,導致因地震而使不同時期的建築互相推擠,產生裂痕,而逐年增建的教室也因「老揹少」而使原本地基、樑柱超過原設計的負荷,出現了明顯的歪曲以及傾斜。

92年8月莊清文校長任滿退休,接任第五任校長為胡火燈先生,同年起委託結構技師進行校舍安全鑑定,其中東棟大樓、南棟大樓、北棟大樓的危險係數均超過60,東棟大樓更高達69,因此提報為老舊危險校舍,並迅速獲得教育部改建經費,於民國93年起陸續進行建築師評選、地質鑽探、整建規劃、綠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審查等,在民國96年終於順利發包、動工,於97年8月完成第一期整建。並自98年6月起開始第二期設計、發包、施工。於99年創校50週年的特別時刻,整個大同國小煥然一新,毋寧是校史上的嶄新一頁,令人有說不盡的緬懷並感到無限的希望。


              北棟舊校舍 

                 北棟新校舍 

                舊東棟大樓 

新東棟大樓 

100年8月胡火燈校長任滿調往四維國民小學,由王國雄先生接任第六任校長,在嶄新校舍的良好基礎上,更加努力改造校園氣氛與軟體環境,經過歷任校長及全校師生及家長同心協力經營之下,學校軟硬體設施逐漸充實,107學年度由徐水柯先生接任第七任校長,適逢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帶領教師建置校訂課程,並規劃硬體建設及教學設備,以符新課綱之需。

自110學年度起,在第八任校長梁寶丹校長的帶領下,積極更新各項硬體設備、充實教學軟體、引進外部資源,使本校在108課綱校訂課程的發展上著有成效。時光荏苒,歷屆校友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本校已然成為楊梅地區民眾心目中的教育標竿學校與重要文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