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國中防疫資訊網

~~★★~~台中市防疫快訊~~★~~

★~~★★~~BNT疫苗施打意願書~~★★~~★

★~~★★~~視訊看診如何做~~★★~~★

視訊診所查詢:  台中市名單 

111學年度第1學期  開學前校園清消工作

1.8/21(日)下午-校園病媒蚊蟲鼠消毒

2.8/24()上午-各班級內外消毒

3.8/25(四)下午-清潔隊消園公告設施清消

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由於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於社區廣泛流行以來,疑似重複感染(reinfection)個案日漸增多,本中心經專家會議決議,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以利醫界對符合重複感染定義之病例進行適當處置有所依循。


指揮中心說明,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如下:


一、已解除隔離治療之COVID-19確診個案,除症狀惡化等特殊情況外,建議於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內無需再進行SARS-CoV-2檢驗。惟如於發病日或採檢日1至3個月內症狀惡化,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


(一)醫師可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並先比照確定病例處理。 


(二)後續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的確定病例並啟動相關防疫措施。


二、已解除隔離治療之確診個案,於發病日或採檢日間隔至少3個月後再次SARS-CoV-2 RT- PCR檢驗陽性且Ct值< 30或抗原/核酸快篩檢驗陽性:


(一)經醫師評估可能為重複感染個案後,應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


(二)依確定病例處理原則,啟動相關防疫措施及醫療處置。


指揮中心指出,重複感染個案之PCR陽性檢體,應送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進行基因定序,以利持續進行SARS-CoV-2變異株監測,並適時調整因應作為。 

「臺灣社交距離App」已上架 鼓勵全民下載使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表示,為優化疫情調查效率及發掘可能風險個案,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與行政院資安處、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合作開發「臺灣社交距離App」,利用手持裝置的藍牙訊號強度,偵測使用者間接觸的距離與時間,以科技輔助記錄其過去14天內的接觸史。本款App近期於Android及iOS系統上架後,至今已超過80萬人次下載,並在App排行榜上獲得好評。 

指揮中心說明,「臺灣社交距離App」以保護隱私且尊重使用者意願為最高原則,對於個人隱私的保障優於《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APP無須註冊,也不會上傳任何個人資料;功能主要是利用藍牙技術,記錄接觸對象去識別化資料,不包括地點定位資訊,相關接觸資料僅儲存於個人手持裝置端14天,不會上傳到任何雲端服務。當使用者接獲通知為確診者時,經衛生單位徵得確診者同意後可上傳資料,App將主動通知過去 14 天曾接觸過的對象(例如曾與確診者於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者)並出現警示畫面,提醒用戶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當用戶收到提醒後,請主動與防疫人員聯繫,減少疫情擴散機會,保護公眾健康。

指揮中心指出,「臺灣社交距離App」可在保障個人隱私條件的前提下,在發現COVID-19確診者的第一時間,及時通知曾與確診者有過接觸的使用者,可有效輔助疫情調查效率及發掘可能風險個案,阻斷疾病傳播,利人利己。

指揮中心鼓勵全民下載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確保社區民眾安全,並將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方臉書專頁「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辦理抽獎活動。另下載使用者若為確診病例且願意上傳去識別化接觸資料,將給予協助疫調獎勵金每人5,000元。相關抽獎活動辦法可至「疾病管制署-1922防疫達人」臉書專頁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TWCDC/)。

指揮中心表示,本款App使用說明、宣導影片、懶人包及常見問答集已放置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項下,提供民眾參考運用。 

洪蘭/別阻止老師安排孩子運動2021-01-11 04:23 聯合報 / 洪蘭 

去年十二月一日聯合報報導「老師為了訓練孩子的體適能,偶爾會安排學生晨跑,結果有家長不但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晨跑,還要求全班不能跑」。我看了很驚訝。因為讓學生盡量運動在現在疫情的時候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重要,因為運動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而皮質醇會壓抑免疫系統。如果孩子體能好,他會有更高的學習和心智運作效率。

哈佛醫學院的教授John Ratey說:運動不只是鍛練身體,它還對大腦有益,運動的重點在塑造自己的大腦和調控它的運作。因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跟學習有關的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前者跟我們的注意力有關,後二者跟情緒的舒解有關。尤其血清素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大腦負面情緒的活化,中斷腦中焦慮的神經迴路。如果缺乏運動,大腦不分泌內源性的滋養因子(BDNF),它就會自行斷絕跟外界的聯結,所以自閉症的孩子特別要去運動。

灑上一點BDNF到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神經元上時,它就長出很多新的神經連接,很像植物灑上了肥料,就長出新的分枝和花苞一樣。BDNF還可以幫助大腦長出新的微血管並增加長期記憶。

德國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運動後,學習詞彙比運動前快了廿%,因為BDNF提供了突觸所需要的營養。運動還可以增加免疫力。 

運動還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有一個實驗是掃描作有氧運動老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灰質(神經細胞)和白質(神經纖維)都比只作伸展運動的老者增加的多。運動使老鼠的大腦變年輕:老鼠是三個月成熟,六個月盛年,十八個月就老了,二歲的老鼠等於人類的百歲老人了,但是有運動的二歲老鼠與六個月的老鼠跑迷宮一樣的快和正確。

在運動防止老化中,最重要的是正腎上腺素的分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定期追蹤一六五位平均年齡八十八歲的老者,結果發現腦幹中,分泌正腎上腺素的藍斑核神經元密度越高,活化的越厲害,越能減緩認知退化。大腦製造正腎上腺素的能力可以預測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六年中心智的退化程度。當實驗者把跟記憶有關的膽鹼類細胞浸泡在正腎上腺素中,它們就活得比較久,如果將已受到類澱粉蛋白傷害的腦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時,腦細胞的傷害就減輕,正腎上腺素可以說是阿茲海默症的解毒劑。

運動更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孩子需要在互動如球類運動中學習與人相處,孩子的社會化不是跟父母而是跟他的同儕完成的。尤其現在3C產品流行,一個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能去跟電玩遊戲玩,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可以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而團隊精神是廿一世紀必備的素養。

現在很流行一個觀念叫認知儲備即大腦像銀行一樣,年輕時,存越多的認知本錢進去,年老時,越有存款可以提取。所以小學生晨跑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在疫情的時候,為節省醫療成本,請盡量運動。(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為因應本土疫情,強化防疫量能及韌性,指揮中心今日上午邀集各縣市政府針對未來防疫政策進行交流與討論,並於下午邀請專家就初步方向,協助審視及綜合評估,相關建議及共識如下:

一、 實施「重點疫調」,自即日起開始實施:

(一)以確診者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前2天起所接觸者為密切接觸者。

(二)密切接觸者包括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以九宮格方式認定)。

(三)落實自主應變,確診者應主動提供衛生單位同住親友名單、校園及公司聯絡窗口等資訊,個案相關之學校、機關、公司防疫長或負責人應先行造冊,以配合提供衛生單位名冊。

(四)設置「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確診者收到連結網址(透過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發送),登入後填寫上述同住親友及校方、公司、機關(構)之防疫長或其主管的姓名、住址、電話、電郵等可供聯繫之資料,再由系統發送通知書給同住親友,另通知校方、公司、機關(構)之防疫長或其主管請其匡列學校/職場之接觸者並回傳名冊,提供給衛生局開立電子居隔單以供作請假、保險、相關補助申請之依據。

二、 縮短居家隔離天數為3+4天(3天隔離+4天自主防疫);自明(26)日起實施,回溯目前已居隔超過三天者,自4月27日開始解除隔離。

(一)前3天居家隔離期間,須待在家中以1人1室為原則,不得外出。

(二)完成接觸者匡列後,安排1次快篩,如為快篩陽性則以PCR確認;隔離期間有症狀及第3天(或期滿)進行快篩,陽性者持續隔離,陰性者進行4天自主防疫,第7天快篩陰性解除自主防疫。

(三)4天自主防疫注意事項:

1. 每天進行快篩,快篩陰性者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

2. 外出全程佩戴口罩

3. 禁止於餐廳內用餐、聚餐、聚會、前往人潮擁擠場所及與不特定對象接觸。

4. 快篩陽性者,禁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自行開車、騎車、或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前往社區採檢院所進行PCR採檢,倘若採檢地點較近,亦可步行前往,無須透過衛生單位。或依地方政府衛生局訂定快篩陽性就醫流程辦理。


指揮中心強調,依目前疫情趨勢,Omicron傳播力雖高,但以無症狀或輕症為主,防疫應以減災及中重症照護為重,才可合理分配防疫及醫療量能,讓防疫、生活及經濟平衡發展;也請民眾做好自主應變(主動評估住家環境,回報自身慢性病等重症因子、接觸者資訊等)、自我防護、主動配合防疫工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