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師在明道〈FUN 空間

文學大師

本名鄭文韜,現代詩詩人,出生於山東濟南,籍貫為河北寧河,世襲的軍事家庭出生,爲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曾就讀北平崇德中學及北京大學暑期文學班,用筆甚勤,曾發表詩作於北平平民日報 、中學生月刊、武漢時報、衡陽力報。16歲出版《草鞋與筏子》,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來台。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畢業 。 曾加入現代派、創世紀詩社,並支持羊令野創辦南北笛詩社。1968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參加「國際寫作計畫」;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作藝術碩士學位,並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爾後陸續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並曾出任聯合文學社長。2005年,客居美國37年的鄭愁予夫婦落籍金門,是金門的一大盛事。

鄭愁予於抗戰期間,隨母親遷徙避難,途中由母親教授古典詩詞。有論者認為鄭愁予的詩有古典的神韻,但他認為自己並沒承繼古典詩文,只是因為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新詩語言用的是白話文,表現的主題也是來自平實的生活體驗。「愁予」此一筆名典故來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以及,辛棄疾〈菩薩蠻〉:「江晚鄭愁予,山間聞鷓鴣。」鄭愁予早期的詩有兩大特色:一是心懷故土、家國之情十分濃厚,二是詩文中俯拾可見的流放意識。七○年代以後的鄭愁予,溫婉的詩風依舊,但描述主調略有不同,最主要是流浪情懷不復,變得成熟穩重。在創作技巧方面,長於形象的描繪,使用的語言比較散文化、口語化。楊牧曾論道:「(鄭愁予)以清楚的白話……為我們傳達了一種時間的空間的悲劇情調。」七○年代正是鄭愁予赴美深造的年代,他自己曾解釋赴美後詩作的語言的節奏感,有逐漸放鬆的傾向:「如果語言越來越急,那麼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急,便會造成一種很緊張和不愉快的感覺,因此要放鬆下來。」

鄭愁予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錯誤〉一詩。曾有人以此詩將鄭愁予的詩風格歸類為婉約派,亦有人稱他為「浪子詩人」。不過,鄭愁予自認為他的寫作精神和中心,事實上是圍繞著「傳統的任俠精神」、和「無常觀」這兩個主題。能觸及他這兩個中心命題,而對他的詩文進行評論的人實則少之又少。對於創作新詩的竅門,他認為「感性」最重要,他鼓勵年輕人如果要想寫好新詩,就要多讀史書、多讀地理、多聽音樂、多看些展覽,多一些生活體驗,才能使詩作豐富感性。

活動相簿

身為牙醫師,他將自己的診所,設計為有四五千本藏書的圖書室,成為社區圖書館;採約診制,讓自己能自由安排行程。現在身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曾經是個有許多身分稱號的人:童軍團團長、荒野理事長、公共電視董事、公共藝術委員、國家永續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但都比不上以下這個頭銜來得重要: 他是 AB 寶的爸爸,一個擁有超級浪漫思維、超級正向思考的爸爸。

  談起種種「不合時宜」的怪習慣,李偉文自有一套「哲學」:「不戴表,可以讓自己不去煩惱過去,也不去擔心未來。不用行事曆,可以讓自已隨時都覺得自己很悠閒。」只要每天能有三、四小時的獨處看書時間,李偉文就可以不在乎白日的一切繁忙。

  十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在李偉文的牙醫診所內成立,現在荒野茁壯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團體。但是李偉文最在乎的是,如何與荒野伙伴們,快快樂樂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活動相簿

藝術大師

人不成痴,無以成狂

在兩千人爭取九十個美術系名額的年代,順利考取文化美術系的賴仁家老師,十分感念父母的開明與支持,讓他選擇了最愛的藝術。大學期間,系上名師如雲,啟迪甚多,老師日以繼夜臨摹名師畫作,功力便在無數個晝夜交替中增長。畢業後至明道中學任教,賴老師感謝創辦人汪廣平老校長厚愛,不僅時常分享收藏,也促成他生平第一次個展。此次個展後,省立臺中圖書館(今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前身)邀請賴老師前往開展,作品亦受到省教育廳典藏。

醉心水墨數十載,賴仁家老師認為,沒有全心投入,無法了解水墨世界的迷人,一旦用心,將廢寢忘食,有酣暢淋漓的快感。「找尋到自己最終的理想,一定要堅持到底。因為人不癡狂,難以成就。」

簡歷年表

1978 任教於明道中學

國內展覽

1983 明道藝廊個展
1984 應邀省立臺中圖書館中興畫廊個展
1987 應邀中華民國詩書畫家協會於臺灣三地巡展
1988 應邀亞洲美術學會聯展
1989 融古探今四人聯展於臺中文英館
1995 明道藝廊個展
2014 彰化社教館文化大學第十屆校友展
2015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有情有藝」聯展

國際展覽

1977 應邀中國當代書畫家赴韓展
1988 應邀中華民國詩書畫家協會赴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展覽

出世入世 指裡掌間流轉溫情哲思

1999年,九二一地震來得措手不及。這場天災,唐彥忍老師的窯爐、房舍、曾經展覽獲獎的作品皆毀於一旦。地震前,唐老師創作憑的是靈感,為了展覽,需要快速製作坯體,而拉坯是最快速的方式,因此將重點放在釉藥表現。災後,老師想傳達更多關於人生的際遇和體悟,於是多在造形上下功夫。震災引導老師轉變創作方向,禍福相倚,老師豁達看淡一切得與失。回顧就讀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時期,唐彥忍老師與「臺灣陶藝之父」林葆家老師的師承淵源,令唐老師點滴在心、銘感五內。「學陶的路不好走,很辛苦。那是一股想要完成目標的傻勁。立定目標就要努力衝,只有堅持才能走到最後。」唐彥忍老師為一生投身陶藝,作下堅定註解。

國內展覽

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近代館邀請展
1989 當代陶藝展邀請展
1989 臺中縣美術家聯展
1990 第3屆陶藝雙年展邀請展
1992 現代陶藝國際邀請展
1998 臺中縣美展邀請展
2006 中華民國全國現代陶藝邀請展
2009 臺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開館首獎美展

國際展覽

1989 中華陶藝美國展

得獎紀錄

1983 第10屆全國美展佳作
1983 第11屆臺北市美展優選
1985 第39屆全省美展優選
1986 第11屆全國美展佳作
1986 第1屆陶藝雙年展入選
1986 新陶之生陶藝展入選
1987 第二回日本新工藝花器展第二名
1987 第41屆全省美展優選
1987 第5屆高雄市美展第二名
1988 日本伊萬里國際陶藝展佳作
1988 第2屆陶藝雙年展入選
1988 第42屆全省美展入選
1988 第15屆臺北市美展入選
1988 第6屆高雄市美展優選
1991 第45屆全省美展第一名
1991 第4屆陶藝雙年展入選
1996 第1回亞洲工藝展入選
1998 第3回亞洲工藝展入選
2002 臺北縣政府行政大樓公共藝術品設置徵件比賽首獎

順隨因緣 以畫筆調和人生百味

侯信憲老師喜以強烈的光與色彩創作,認為這是呈現生命力的最佳元素。尤其九二一後,大部分臺灣人感受生命無常,甚至耽溺哀傷或死亡,老師認為,此時更需要以「光和色彩」,呈現光明的一面。

中學、大學時期就教的恩師,於侯信憲老師影響深遠。一是有「臺灣米勒」美譽的畫壇前輩陳甲上老師;一是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吳承硯老師。前者重視鄉土,緊緊抓住「根」的濃厚情感;後者生活平淡,卻於藝術創作上發揮澎湃精神,二者皆讓侯老師感動、推崇不已。不讓自己限定在某處的侯老師近來喜愛中國水墨,未來或許會在創作裡嘗試運用,也或許重拾四寶,回歸幼年兄長帶著練字的筆墨起點。「人世間有太多有趣的東西值得追求。」侯信憲老師瀟灑地笑著、說著。

簡歷年表

1956 出生於臺東
1978 畢業於文化美術系

走一條耐住寂寞的創作路

何榮亮博士是陶藝創作者,因緣際會接觸漆藝。漆可以附著於任何創作媒材,擴大藝術創作範圍,只是原料取得不易,從事漆藝創作需有更多執著與勇氣。且因初期接觸會因過敏而發癢,久而久之才能適應,有如浴火鳳凰般,需接受考驗才能化身美麗的作品。「等待」過程是漆藝最美好的負擔。渴求一件精湛的作品,持續投入,絕對是必要條件,一件作品最少進行一個月且每天花費一小時創作,無法量產。因為漆會使人過敏,致使大多學校不敢推行。何博士嘗試改良,希望更多單位願意推廣。目前全臺中學可能只有明道開設「漆藝」課程。未來,何博士希望藉明道的專門教室「髹飾坊」使日據時期廢校的「臺中市立工藝專修學校」於明道復校,為漆藝傳承盡棉薄之力。

簡歷年表

1963 出生嘉義民雄田中央村
198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藝系畢
1990 明道中學美工科教師
2000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碩士
2007 南京師範學院論文發表
2008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哲學博士
1992 全省美展工藝類大會獎

國內展覽

2013 臺中市豐原漆藝聯展

國際展覽

1995 韓國國際設計交流展
2007 福州國際漆藝交流展
2012 北京國際藝術交流展
2015 日本金澤漆藝個展

得獎紀錄

1993 高雄美展工藝類第三名

故事大師

一位國際知名的故事演藝者及藝術教師,數次葛萊梅和艾美獎贏家及獲頒家長最佳選擇的Bobby是美國至今最受歡迎且最具活力的故事教育專家!

Bobby與生俱來對不同年齡層觀眾的解讀及連結能力造就他成為美國說故事領域中的佼佼者。善用肢體的動態及口技音效, 再加上Bobby透過豐富的想像力、具創意性的故事及具體的歷史故事製造了一個個活耀的角色來傳遞黑人在美國的成長經驗。輕快活潑的音樂也是他表演中的特色之一。他慣於故事中推廣具教育性的角色特徵(如尊重或負責任)、文化的差異和文學涵養。Bobby是位擅長啟發及激勵孩童的完美榜樣及心靈導師他對自己故事演出的論調是: 不需透過華麗的電子設備只需要聽者及表演者, 透過純粹的傳統故事口藝便可觸及幸福及歡樂。

1979 年時Bobby首次在聖路易斯的說故事嘉年華上以說故事人的身分出現隨即發現透過說故事的方法他可以結合自己往年豐富的戲劇及喜劇背景成為一位”故事表演者”。

在影劇圈Bobby曾因擔任CBC 電視節目”Gator Tales”的主持人而三次得到艾美大獎的殊榮另一個主持的節目Children’s Theater at Bobby’s House”亦曾榮獲艾美獎提名。

在2009年的10月Bobby得到國家說故事協會 (NSN)頒發給美國境內說故事人的最高榮譽獎National Circle of Excellence Oracle Award。這項傑出的獎項是專門獻給對說故事藝術有貢獻且具有相當程度付出以致為自己的技藝領域設了更高一層門檻的代表人。

職業生崖至今Bobby共製造了10 張CD, 其中許多都獲得家長最佳欽選的金獎;他也共同撰寫了8 本童書並獲得Foreword雜誌的首獎。

其中”故事的道德:民間故事中的角色性格成長”這本書是非常受老師歡迎的參考工具書。Bobby也是”說故事教室:跨領域應用技巧 (2006)”及”說故事教室的讀寫能力開發(2009)” 兩書深具貢獻的作者。

Bobby經常往返國內或國際出席故事表演、擔任論壇主講人或舉辦工作坊。離開擔任國家說故事協會的理事之一後 他現在身兼聖路易斯說故事 嘉年華的諮詢顧問及Springboard to Learning and the Missouri Arts委員會的理事; Folktale Production一間1989 年創立的說故事專營公司也是Bobby的成功項目之一。

個人網站: http://bobbynorfolk.com/

一位國際獎項認可的說故事人、作者及教學藝術者。Sherry共同撰寫了”維吉尼亞巨人: Peter Francisco的真實故事”、”說故事教室的讀寫能力開發”及”說故事教室: 跨越課程、社會學科的說故事學習”, Sherry是擅長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與教學整合的先鋒;她也共同撰寫了”故事的道德: 民間故事中的角色性格成長”及其他六本繪本。曾榮獲國家說故事協會頒發傑出服務獎, 亦曾擔任美國萊斯利大學的副教授。

Bobby曾表演於埃及的開羅、西非的迦那、奧地利的格拉茨; 他和Sherry亦曾至愛爾蘭北邊的威爾士表演, 及至香港國際學校、新加坡美國學校、印尼泗水國際學校傳授當地居民說故事技巧。夫妻倆曾共同於新加坡國際說故事嘉年華暨亞洲國際說故事論壇中做雙人說故事演出及工作坊指導, 並共同擔任泰國閱讀展覽的主講人。Bobby及Sherry夫妻倆皆精通於與同步或逐步翻譯人員搭配演出。

由於Beth 對於喜劇的敏感度以及她溫暖有活力的風格,她的說故事表演被喻為”誠心的,善於表達,以及真實的”表演。 Beth最有名的是她的高度喜劇表演以及令人驚艷的戲劇張力,不論是從她小時候的農村生活到密蘇里的奇異民間故事,或是從愛情小說的情節到她祖父在內戰時寫的日記裡的勵志故事,她都可以精彩詮釋。

Beth從1983年開始投入說故事表演以及教育藝術,並曾獲得全國說故事協會優秀獎。她曾經在全國說故事嘉年華,邁阿密的國際藝術說故事嘉年華中多次登台表演。近幾年,她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中擔任”故事探索計畫”的故事顧問,主要致力於收集阿波羅任務中科學家背後的故事。

身為一個說故事表演者,Beth的目 標是鼓勵她的聽眾去挖掘他們自己 的想像力。Beth說”當你聽到一個故 事的時候,你就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想 像畫面。所以當我說故事給50個人 聽時,就會有50種不同的畫面在他們的腦海裡。沒 有什麼事比你自己的想像更有力量且更鮮明了。”

Antonio是巴西人,從1985年開始他的表演藝術的職業生涯。1988 年,Antonio 獲得了美國獎助金的合作計畫,前往美國表演並事師默劇大師Tony Montanaro,磨練他的默劇技巧。在這個時期, Antonio也在南緬因大學獲得了他的戲劇學學士學位。Antonio總共在16 個國家表演了多場說故事表演和默劇。Antonio認為現代人已經習慣接受別人完成的事,因此人們漸漸失去了創作力,Antonio認為 默劇和說故事表演的當中,會有許多表演者和觀眾的互動,兩者可以一起創造和思考。

歷年獲獎經歷

2014 年,獲得藝術可見性獎 助金
2008年,父母最佳選擇金獎
1996年,John A. Kittredge 教育獎助金─協助去新加坡 參與嘉年華表演。
1988 年,美國旅行獎助金- 巴西到美國緬因的學習機會

Randel是一位說故事表演者,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和教育藝術家。Randel是McGee 製作公司的藝術總監,他的教育節目獲得了多次的媒體獎項,在兒童藝術界已經發展了30 年的時間。

Randel鮮明的表演特色吸引了觀眾們的目光,並且深深打動觀眾的心。他親切的態度也幫助他打開了和世界相連的通道,也讓他成為了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采的表演者。

Randel用他數十種不同的聲音和充滿活力的支體語言讓他的故事成為了觀眾們難忘的回憶。他一直都充滿熱情的態度,也成為了小朋友以及大人在發展自我創造力和才華上的模範。

Randel曾任加州州立圖書館的顧問,也曾任教於南加大-Freso分校以及鳳凰大學-Freso分校。


結合了音樂、說故事技能及幽默風趣的演出風格 讓Mike Anderson成為自亞特蘭大海峽至加拿大 間最備受矚目的一位表演者。

Mike曾執導過無數場透過說故事開展讀寫能力的教育性工作坊, 他的幼兒節目更可說是具傳奇般的魅力。

儘管他的Mountain Dulcimer(西洋琴一種)、吉他、班卓琴、豎琴及鼻笛是他說故事演出的精隨, 他協助教師們教導學生的天賦更是他最大的一項長才。他的工作坊”透過教室內的互動提升思考能力及”給教師及家長提升學齡前兒童的文學及讀寫素養”皆受到全國的認可。其它Mike於教育領域獲頒的無數獎項更是涵蓋了教育人、兒童活動策劃編輯、兒童樂曲的製作…等。


音樂大師

蘇格蘭,皇家史特靈風笛協會和高地舞團

史特林鎮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這裡曾是威廉華勒斯大敗英格蘭軍隊的地點,也曾被蘇圖亞特王朝選為據點。皇家史特林風笛樂團「The Royal Burgh of Stirling Pipeband」成立於1977 年,多年來致力於培養新秀以及推廣風笛音樂,是一個頗受觀眾歡迎以及專業的風笛表演團體,具有豐富的國際表演及與觀眾互動經驗。本次除了派出12 名優秀團員到臺中,還特別邀請2 高地舞團一同前來,帶來包括〈Amazing Grace〉、〈Scotland the Brave〉、〈Auld Lang Syne〉等耳熟能詳的風笛樂曲,以及各種類型的蘇格蘭傳統音樂,絕對能讓民眾一飽耳福,感受蘇格蘭高地的風情。

風笛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又名風袋管。音色類似於中國的嗩吶。據說起源於古代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約公元1世紀流傳到古羅馬。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傳入蘇格蘭(也有風笛起源於中國之說)。後成為廣泛流行在歐洲的民族樂器。傳說風笛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500 個吹風笛的人中才會出一名風笛手。而現今,一提到風笛,大家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起蘇格蘭。早在十五世紀,就在歐洲各國出現了。由此可知,風笛並非源於蘇格蘭。從英國邊界的諾森伯利亞(英格蘭古王國)一帶,越過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特別是東歐國家像羅馬尼亞、捷克、甚至斯伐洛克,這些國家的風笛文化很早便已展開。

17 至18 世紀受到英國軍隊的影響,風笛遂成為蘇格蘭很重要的演奏樂器。19 世紀,風笛競賽更是在蘇格蘭民間風起雲湧,因而造就出許多著名的風笛手。其中對風笛音樂貢獻最多的是ALAN MCLEOD。他成功地改良了傳統風笛音樂,成功地將蘇格蘭音樂傳播到全世界,也因而奠定了蘇格蘭風笛在世界音樂界的基礎。

其實風笛在世界各地都有,但為何大家卻獨獨記得蘇格蘭風笛?只因在世人心中,蘇格蘭風笛並不是單指樂器本身而言,它還連接著一長串代表蘇格蘭高地傳統文化的歷史。傳說蘇格蘭部落之間盛行吹奏風笛的風氣始於MACCRIMMONS 的時代(關於他的事蹟記錄在一首著名的歌謠——“MACCRIMMON'S LAMENT”裡) 。詹姆斯二世在位時,風笛就作為高地各部族之間的傳統文化抵禦著異族文化的侵略。風笛早已昇華為蘇格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直到今天,蘇格蘭的高地風笛曲在社會中仍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蘇格蘭舞蹈介紹

蘇格蘭的歷史和愛爾蘭、英格蘭一樣複雜,但是他很多古老的舞蹈仍是生動的。蘇格蘭人天生有強烈民族自尊心和潛在的舞蹈天分,早期與軍隊的關聯,是早成蘇格蘭保存著許多舞蹈的原因。當異教派和天主教派發生衝突時,長期被高原軍團訓練,使他們的舞蹈生動活潑。蘇格蘭舞可分為高原舞(Highland Dance),連索舞(Rells),社交舞。而鄉村舞在十八世紀由英格蘭傳來, 有劍舞,儀式舞,遊戲舞等,蘇格蘭人很喜愛自己的舞蹈,舞步嚴謹、輕快,且加入許多幽默,身體挺直,手臂動作循規蹈矩,握拳、或插腰、或在頭的上方成弧形。

精彩花絮

主辦單位/明道中學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星光教育基金會、大英百科全書中華區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