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文藝》
走過100、200、300、400......

明道文藝【100期】明道文藝一百期紀念特稿

  • 辦一個刊物,內容純正,如期出版且能歷久彌新,像明道文藝這樣,實在不易。不僅鼓舞青年,對於一般讀者(包括我在內)也是有益的。在印刷方面彩色似嫌太多一些,看起來不太舒服,此外無懈可擊。—— 梁實秋(作家)

  • 古人常說:「文以載道」,文藝刊物而以「明道」命名,自更具有積極的意義。我相信今後的明道文藝月刊,必能擴大已有輝煌的成就,日新又新,止於至善,藉以充分發揮文藝的教育功能。——劉真(教育家)

  • 總統 蔣公有言:「文化為文藝的根幹,文藝乃文化之花果」,明道文藝是一本內容純正的文藝刊物,對青年的寫作自極有益。倘能對傳統文化多所闡發,其對於青年朋友寫作的助益,將更來得大些。——于大成(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 明道文藝為年輕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園地,鼓勵他們寫作;在同一本刊物裏,也為年輕人選載作家、畫家、雕塑家、攝影家的創作和論述,使年輕人看到文藝天地的多彩多姿。明道文藝所做的一切,令人羨慕也令人敬佩。——子敏(作家)

  • 「明道文藝」的創辦發行,給予「文藝青年」一股希望,而希望正是明日作家創作的原動力。「明道文藝」更應多刊有關文壇回顧的文章,「承先啓後」--明日的「明道文藝」,必將是老中青三代,人人愛讀的文藝雜誌。——隱地(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 明道文藝在國內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且已於海外獲有知音,希望能加強海外發行,並向僑胞青年徵稿,必更可擴大影響。張大夏先生撰「歷盡顛危十二年」類似題材的「傳記文學,」可多刊載一些,對激發愛國情操,憂患意識,提升人生境界,均有助益。——王藍(作家)

  • 明道文藝宛如一股清泉,風貌清新,內容豐富,恰可洗滌現代人忙碌疲憊的心靈。最重要的,是始終年輕!唯有年輕,才有朝氣,唯有年輕,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向前行。——張曼娟(第三屆文學獎得主)

  • 中國文學的基本精神,是溫柔敦厚,與人為善。明道正誼,就在使大家在欣賞文藝作品之同時,體會到人生的究竟,確立以仁愛忠恕為本的人生觀。「明道文藝」對於愛好文學的人,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確有重大貢獻,可喜可賀。——彭歌(中央日報社長)

  • 明道文藝月刊賡繼了當年上海開明書店「中學生」雜誌的精神,在培育、引導青年學生喜愛、寫作文學作品方面,發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近年,復創辦全國學生文學獎,影響愈發宏偉。她的成就,相信無人能予否定。——尹雪曼(作家)

  • 作為校園刊物,「明道文藝」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她所湧出的潺潺清泉,以及學生文學獎的香火信息,必然在文學史上留下應有的評價,對她今後的期待是:希望能夠採納更多青年學生的作品。百期之慶,謹致欽敬祝賀之忱。——李喬(作家)

  • 舉目望去,培植文學幼苗的園圃,越來越顯得稀疏,所幸還有綠意盎然的「明道文藝」,經百期辛苦耕耘,已成為未來希望的象徵,下一世代的創作心靈們,或將由此深植根苗,而終成大樹。——周浩正(新書月刊主編)

  • 很懷念那些老電影。劇作家、導演、演員,嘔心瀝血,所欲表達的是藉一個感人故事發揚一種高尚情操,無論悲喜,人生都是充實的。今日影片,傾向醜惡與病狂,拼命自我作賤。人生價值何在?明辨此理,即為文藝之道。願與明道文藝共勉之。——薛心鎔(中央日報副社長)

  • 很特別地,自幼我就對「百」字情有獨鍾。小時項間掛的「長命百歲」金鎖,直到今日尤其印象深刻。今逢明道文藝百期紀念,謹以七十五年前經常賞玩的「長命百歲」四字,恭祝此刊源遠流長。——吳延環(立法委員)

  • 耕耘和收穫是一體的兩面,八年來明道文藝的成就是令人喝采的。許多年輕一輩的筆耕者,第一篇作品都發表於明道文藝,由撒下種籽、、發芽、茁長而滿樹花果,我期待更多年輕的筆耕者從這裏出發,航向文學的國度。——沈謙(中興大學副教授)

  • 國內校園有很多刊物,但像「明道文藝」能夠衝出校園的藩籬,成為一流作家願意發表作品的園地,其中的艱辛,耕耘者的付出,可以想見,值此百期紀念,謹身敬賀之忱。——陳篤弘(台灣日報副刊主編)

明道文藝【200期】明道文藝一百期紀念特稿

  • 十六年來,「明道文藝」月刊沒有固步自封。隨著時序的演進,她一直在不斷的革新、進步。今天的「明道文藝」月刊,雖然與最初創刊時有所不同,但是,仍能尋覓出她當初理想的身影。
    青山永在—賀明道文藝的第二百期——中國作家藝術家聯盟 理事長 尹雪曼

  • 在我看來,<明道文藝>使人「志於道,據於德,游於藝」,再加一句「敏於學」。也許這個目標並非明道之力可以達成,但是它已參與。也許這個目標很難、很難達成,但願它不放棄
    從教室到文壇—明道文藝提供的成長空間——美國 王鼎鈞

  • 在文學方面,「明道文藝」對文學的四大體式都能照應周到。雜誌中有詩,有散文,有小說,有戲劇,分配十分均勻。每期分別為這文學的四大體式邀稿,不使偏枯,不使中斷,那辛勞是可以想見的。
    年輕的呼喚—明道文藝的風格——名作家 子敏

  • 「明道文藝」代表傳統價值的延續;代表了年長者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愛護;代表了對少年們飛揚的想像力之珍視。
    傳統價值的延續—明道文藝的時代任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館長 漢寶德

  • 回顧當初此獎之得主,日後入了社會,多能層樓更上,各成氣候,益感當初此獎之適時鼓勵,實不可缺,否則那些年輕心靈的發展,或會改向。—明道文藝舉辦的「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山大學 教授 余光中

  • 「世界上多了一本好書,就可以減少一座監獄!」
    能見到《明道文藝》這樣的刊物與台灣的經濟起飛、教育蓬勃同步成長茁壯,無疑是令人精神振奮的一項福緣。而筆者尤其覺得緣深福常,有一股特殊的親切感!—明道文藝與國文教學 空中大學出版中心主任 沈謙

  • 從明道文藝—作文批改範例專欄中,我們得到了很多作文引導的啓示:除了在良心工作的認知有更深一層的領會與自我期許外,在作文教學的設計上也能激發教者精心安排的強烈動機。—明道文藝「作文批判範例」點滴談 建國中學教師 林明進

  • 「明道文藝」秉持著的大理想、大胸懷是透過小說、散文、論評和文藝理論,散播文學的種子:「讓青年敞開心靈,讓時代留下腳印」,人文思想若不推廣,只盯著經濟數字的起伏,台灣必將變成貪婪之島。
    拓展視野的書單—明道文藝編印的「好書書目」——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隱地

  • 本刊不是一份社會刊物,而是以學生為閱讀主要對象的刊物。創作與教育不可能絕對的一元化,自編者至作者,掌握兩者之間交集所在,在維持水準之外,並且要能提升同學欣賞的興趣與創作能力,明道文藝在這方面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無限可能—對明道文藝的感謝與期望——名作家 亮軒

  • 「明道文藝」以「青年」為訴求對象,而訴求的方式是文學的、情感的,易言之,它是以文學感性去碰觸青年的心靈,進一步使之心胸開放,走向寬濶的人生之路;除此之外,它意圖以文學緊扣社會脈動,讓時代留下腳印,讓青年的朝氣與純潔去豐富美化時代的內涵。可大可久的文學事業—從國內文壇看明道文藝——文訊雜誌副社長 李瑞騰

  • 明道文藝雖然總保持清純格調,卻並不犯乏味、說教或好為人師的毛病。相反的,它的取材方向十分活潑,富趣味性,常給人耳目一新的驚奇。百年樹人—從海外看明道文藝—— 瑞士 趙淑俠

  • 明道文藝便是對青少年及其寫作具有生命的神聖感和文化的使命感的青少年文藝刊物,順著這一思路,向著縱深思考、探究和實驗---- 人文的自覺—從明道文藝看青少年寫作——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顧曉鳴

  • 兩百張不同的臉,在近十七年的歲月裡,無意中踩踏出一條溫柔的小路。並不刻意去留下什麼,回首時候,才發現所有的意見都被慎重收藏。兩百張臉—原來明道文藝,已經兩百期——青年作家 黃秋芳

  • 明道文藝已經邁入兩百期了,有多少人稚嫩的第一篇作品,刊登在這裡。縱使讀者不復記憶,縱使編輯也難以細數,但作者本人是不會遺忘的。初初相遇 —為明道文藝兩百期作——第三屆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得主 張曼娟

  • 感謝明道文藝上的一些文章,讓我及子女在自然的交談中,帶領他們處理一些屬於人生的課題,也帶領他們成長.......。
    書香勝酒香—我家有了明道文藝以後——學生家長 方克屏

明道文藝【300期】明道文藝一百期紀念特稿

  • 在「明道文藝」三百期向「明道」道賀,賀的是:「明道」生存得有意義,因為它掌握了一種價值。 掌握了一種價值—國語日報董事長 子敏

  • 一如這本雜誌的名字,明道文藝給人的印象一一從接觸的第一眼到永恆的記憶,它是一條光明的道路--筆直、寬敞、平實、豐富,而且暢通無阻,二十五年來從未中斷。年輕學子的標竿和明燈—國家文藝基金會副執行長 古蒙仁

  • 明道中學刊行明道文藝三百騎,二十五年心血已不尋常,又主辦了十幾次全國學生文學獎,其振興文學的功德與熱誠,國內外學界,可說是絕無僅有。辛苦耕耘,歡喜收成—逢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朱夷

  • 明道文藝標榜「讓青年敞開心靈,讓時代留下腳印」。想讓青年敞開心靈,就必須自己先敞開心靈,在這方面,明道文藝完全做到了。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吳宏一

  • 第一次,我擁有這麼多書,這麼多名作家的書。—中央日報副刊主編 林黛嫚

  • 親切,是因為這支「年輕人唱給年輕人聽」的文學之歌,所呈現的,乃是一種清新、樸素、莞爾可喜,且經常令人想起自己青春歲月或年少情懷的小品風格。親切的文學之歌—作家 陳幸蕙

  • 人世極其繁華,亦唔比荒涼,所以,才有創作。與荒涼拔河—作家 張曼娟

  • 那時,有大量的青春可以揮霍,詩,意欲突圍的見證一一對人際、對世界戰戰兢兢的試探和遲疑。人生複雜,詩句難得。—詩人 許悔之

  • 「明道文藝」本身得獎無數,但比起它在傳遞文藝的香火上的功勞,得獎只是餘事了。得獎只是餘事 —台南藝術學院校長 黃碧端

  • 明道中學因著這份刊物而戴上文藝的桂冠,這在近代教育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記錄。誰說教育界沒有高瞻遠矚的人?誰說教育界忽略了藝文?眼前即是最好的示範。衷心的祝賀—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

  • 二十五年了,《明道文藝》以一份中學的刊物,直接影響了台灣的文學生態,驚人的毅力和努力,耕耘成全國重要的文學期刊,寫下美麗動人的傳奇。 敬禮—詩人 焦桐

  • 十八年來培育了無數秀異的作家和文化工作者,當今台灣文壇之活躍者,鮮少未曾在其中試煉過身手的,明道文藝堪稱是台灣文壇的搖籃。台灣文壇的搖籃—台灣日報副刊主編 路寒袖

  • 文藝,就是要薰陶我們,讓我們欣賞美、追求真,朝著善的人生前進。朝著善的人生前進—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隱地

  • 這不間斷的三百期雜誌,拉開排列在其他文藝雜誌中間,是最美麗的一份。—文學史料研究者 應鳳凰

  • 明道文藝只做一件事,在莘莘學子身上培植羽翼,哺育他們,直到翅膀豐實。—作家 簡媜

  • 在湍急的時代潮流中,那中流砥柱其實是一些不變的恆守的性質,看起來是平常的,簡樸的,甚至守舊的,可卻是事物的核心。堅持守恆 —上海作家 王安憶

  • 三百期,多麽了不起的數字,一個純文學雜誌,如此高壽,太罕見了,這使我驚訝,教我感動,也令我非常敬佩。添彩 —北京 現代文學館館長 舒乙

  • 「明道文藝」集三個世界為一體,尤其責任於美好心靈之建設,三百期輝煌業績,無愧於明道之講壇,文藝之搖籃。《明道文藝》與三個世界 —上海復旦大學 文學院院長 陳思和

  • 逐字逐句,評點細緻入微、入情入理、讓人信服。文學沒有地域之隔—北京 作家 張抗抗

明道文藝【400期】明道文藝一百期紀念特稿

  • 《明道文藝》仍會以它過去的精神,提供無數年輕朋友高水準的文藝糧食。為了一個可能—文建會主委 黃碧端

  • 《明道文藝》其堅強生命為同類刊物所不及,而其影響更遍及兩代的青年作家。展開更遠的長征—詩人 余光中

  • 數當今台灣文壇詩壇幾全為「明道」天下,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輝煌的一頁。輝煌的一頁—詩人 向明

  • 從某個程度來說,《明道文藝》舉辦的文學獎,和我的文學生涯有一種近乎「血緣」的關係。承諾 —作家 侯文詠

  • 《明道文藝》的創始者在眾多讓人眼花撩亂的物事裡看到了心靈,青春的心靈,只要青春不留白,時代就不會失血!一位大陸資深讀者的感言 —廈門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徐學

  • 飛躍四百,志在千里。明道文藝,這就是你!跨越三十年的緣分—資深作家 林良

  • 文字特有的力量,如思想的反省,人性的探討,絕不是其他媒體、機器能夠完全取代的,所以文學創作者仍具有他們的時代意義。寫「國文老師」的回憶—資深作家 陳千武

  • 推廣美感教育本是我的興趣,因此雖不免有老來奔波之苦,卻也樂此不疲。自建築到談美《明道文藝》給我的機會—美學家 漢寶德

  • 《明道文藝》提供提供了心靈花園讓讀者與作者在那兒相遇。十八年的善緣—台大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

  • 翻閱《明道文藝》,深覺「文學教育永遠是個希望,河裡流的是瞬間,是曾經,更是一顆炙熱的心」。過河拜橋 —作家 張春榮

  • 別看只是一本刊物,它的意義卻是深長悠遠。文學夢的家園—作家 趙淑俠

  • 期望《明道文藝》跨越四百期之際,能秉持優良傳統,再創高峰。回憶那一段「看懂世界名畫」的日子—水彩畫家 謝明錩

  • 《明道文藝》在藝文界卓越的貢獻,不才如我,亦有榮焉!創刊編輯甘苦談—作家 秦嶽

  • 但是沒有你,我的文字無以織成錦繡,我的筆墨怎能揮畫成風景?三世情緣—明道中學退休教師,前《明道文藝》資深編輯 林淑如

  • 《明道文藝》會一直鼓勵著像我一樣對文學懷抱夢想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鄉下孩子的大夢—作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班 張輝誠

  • 流轉的笑語像是毫無牽纏的青春,一任瀟灑而顛狂,令我不禁慶幸自己中學時代的膽識,亦或是無知,造就了些許懷念的驚異風景。惘然的春季—政治大學中文系 莊佑端

  • 有了這麼多的啟蒙與傳承,那些醇厚美好的作品才能留下紀錄。明道.文藝.青年—作家 貓印子

  • 《明道文藝》是一篇篇學生作品,也洋溢著夢想的芬香。如此近,如此深長—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 邱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