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特点是根据意义来构造形体,因此汉字形体携带意义信息。字理识字是一种教学法,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音、形、义联系。古代已有此法,比如《说文》分析了字形、音、义关系。现代提倡字理识字,传承了传统蒙学的方法。
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既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思想,而它同时又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具体可施的识字方法。依据汉字的造字(构型)法,实施方法如下:
所谓“溯源”,就是追溯楷体象形字形体构成的源头,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一般可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动作演示以及古文字的呈现等方法进行。现行教材初学独体象形字大都是图字结合的,一般是“画图——古文字——楷体汉字”同时呈现。
例如:
“比照”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后,将现代楷体汉字与古文字、实际物体形态进行比较。这帮助学生感知“画图 - 古文字 - 楷体汉字”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记忆楷体汉字的形义。教学中,通过比较对照这些形态,尤其是独体象形字与其作为偏旁部分时的构形,能更好地理解合体字的变化。
笔画变形:
整体变形:
古人构造会意字时使用“形形相加,会合表意”的方法。现在学习会意字时,我们可以用“先分解,后组合”的方式理解其形义。会意字通常是“二形组合”,比如《初冬》一课中,“初”就是这种会意字,我们可以先把它分解为“衣”和“刀”两个形状。为什么“初”会由这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它最初的意思。原来,制作衣服时要先用刀来裁剪布料,所以把“刀”和“衣”组合成了“初”,表示开始、初始的意思,这是从用刀裁布作为缝制衣服的第一步引申出来的。理解了“初”的本意后,学生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从而很容易理解“初冬”就是冬季刚开始的阶段。
通过对下面会意字的分解与组合,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施教的一般流程:
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相比较,形声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义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既适应了汉语分化同音字、同音词的需要,也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语音差别大的状况。所以,形声字一出现,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众多的形声字都是由数量有限的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偏旁,并理解了字形结构和组合规则,就会很容易地识记并书写大量的形声字。概言之,形声字的教学主要的就是以形旁类推字义,或以声旁类推读音。
例如,我们来看形声字“教”。它的左边是“孝”(形旁),右边是“交”(声旁)。通过触类旁通,我们可以发现“孝”表示尊敬父母,而“交”表示互相交流。因此,形声字“教”可以理解为传递知识、教导的意思,因为教育也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行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孝”和“交”的含义出发,推断出“教”字的意义。
以形声字“漂”为例。左边是“氵” (水的偏旁),右边是“票”(声旁)。通过声旁推音,我们可以知道“票”的读音是“piao”,而 “漂”的发音与“piao”相近。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漂”字的发音与“票”字类似,帮助他们记住“漂”字的读音。
在学习和记忆汉字时,根据汉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用法和实用意义,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来进行识记。
这种方法强调将汉字的形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理解汉字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来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汉字的意义。例如,当学习一个汉字时,如果我们能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动作、情境等联系起来,就能更容易记住汉字的含义。这种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字形与实际的意义联系起来,提升识字效果。
其基本方略如下。
例如,考虑汉字“车”。正解是“车”是一种交通工具,通常用于运输人和物品。然而,除了这个正式的解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车”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提到“自行车”、“火车”、“电车”等具体类型,让学生将这些实际用例与汉字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遇到“车”字时,会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还会联想到更多实际应用。
以汉字“裕”为例,传统解释可能是从衣谷声的形声字。然而,我们也可以采用新的解释方法,根据现代实际意义,将其解释为“丰衣足食是富裕”。这个解释虽然不是字源解释,但它在形义上有机地将“衣”和“谷”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裕”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