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病梅馆记
清代 · 龚自珍
清代 · 龚自珍
C组 (学习任务:个别阅读简介、原文、词语注释后,进入小组分享所得;组内分工,完成“主题与情感” “风格与特点” “整体赏析”;组间分享各组所得。)
《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江宁1之龙蟠2,苏州之邓尉3,杭州之西溪4,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5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6。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7以绳8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9直10,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11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12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13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14之隐15明告鬻16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17,删其密,夭其稚枝18,锄其直,遏19其生气,以求重价20,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21之三日,乃誓疗之:纵22之顺23之,毁其盆,悉24埋于地,解其棕缚25;以五年为26期,必复27之全28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29,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30使予多暇31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32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2]
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倾斜 。
固也:本来如此。固,本来。
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号,疾呼,喊叫。
绳:名作动,约束 。
斫:砍削。
直:笔直的枝干。
11.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使……摧折(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12. 蠢蠢:无知的样子。
13. 智力:智慧和力量。
14. 孤癖:特殊的嗜好。
15. 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
16. 鬻(yù):卖。
17. 旁条:旁逸斜出的枝条。
18. 稚枝:嫩枝。
19. 遏(è):遏制。
20. 重价:高价。
21. 泣:为……哭泣。
22. 纵:放纵。
23. 顺:使……顺其自然。
24. 悉:全。
25. 棕缚:棕绳的束缚。
26. 以……为:把……当做。
27. 复:使……恢复 。
28. 全:使……得以保全。
29. 诟厉:讥评,辱骂。厉,病。
30. 安得:怎么能够。
31. 暇:空闲。
32. 穷:穷尽 。
通过病梅的比喻,批判清朝封建统治下对人才的束缚和摧残。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和改革的强烈渴望,对被压抑的人才充满同情。
具体说明:
对文人画士的批判
龚自珍将文人画士比作那些将梅树“摧折”以满足自己审美情趣的人,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行为,他们不仅不保护人才,反而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导致了人才的“病态”。🥳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这段话批判了文人画士为了追求畸形的美,而扭曲了梅树的自然形态,暗喻他们将这种畸形标准强加于人才,造成了人才的扭曲发展。🥳
对个性解放的渴望
龚自珍在文中表达了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他买下三百盆病梅,发誓要将它们恢复原状。这不仅是对病梅的治疗,更是象征着他希望为被压制的人才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龚自珍渴望让这些梅树摆脱“捆绑”,象征着他希望人才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能够自由发展、展现自我。🥳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龚自珍希望通过“解棕缚”“纵之顺之”,让梅树恢复自然成长,象征他对个性解放的渴望,期待人才能摆脱压迫,自由发展。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龚自珍通过病梅的比喻,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不满。他认为,封建制度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意识形态控制人才,压制了他们的个性,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他希望社会能进行改革,给人才更多自由和发挥空间。
“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对改革的强烈渴望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这句话表现了龚自珍对改革的强烈渴望。他明确自己与那些追求畸形审美的文人不同,甘愿承受批评与责骂,主动承担起拯救“病梅”的责任。建立“病梅馆”象征着他希望为被压抑的人才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表达了他不怕牺牲个人利益,坚定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心。通过这句话,龚自珍传达了对个性解放和社会改革的迫切愿望。
同情压抑中的人才
文章中,龚自珍对“病梅”的描述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实则是在为被压抑的人才发声。他看到了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封建制度下无法得到应有的自由发展,因此才有了他对“病梅”的深情关怀和渴望恢复梅树健康的强烈愿望。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这句话表达了龚自珍对病梅的怜悯,象征他对在封建压迫下无法自由成长的人才的同情,以及他想为这些人才恢复自由的决心。
病梅象征着作者的反思,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明:
病梅的象征
文中所说的“病梅”象征着被扭曲、压制的才俊。文人画士为了追求一种畸形的美,故意让梅树的枝干弯曲、疏朗,以此获得“风姿”。这就如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惜扭曲人才的自然发展,把才俊们培养成符合他们标准的“工具”,剥夺了人才的自由和活力。🥳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5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文人画士的象征
龚自珍将文人画士比作那些将梅树“摧折”以满足自己审美情趣的人,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行为,他们不仅不保护人才,反而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导致了人才的“病态”。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这段话批判了文人画士为了追求畸形的美,而扭曲了梅树的自然形态,暗喻他们将这种畸形标准强加于人才,造成了人才的扭曲发展。
”无一完者“象征当时封建制度腐朽
作者对僵化的社会和封建制度的痛恨,社会的腐朽使个体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有才华的人。他们像梅花一样,被外在的规范束缚着,无法自由发展。 龚自珍希望通过“毁其盆,埋于地,解其棕缚”的象征性行动,表达对改革社会现状、恢复个体自由的追求。
"疗梅"象征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精神
龚自珍通过《病梅馆记》展现了他对自由精神和真实自我的渴望。他希望人们能像自然中的梅花一样自由生长,而不是被社会力量或外界的标准所限制和束缚。这种追求反映了作者对个体精神解放的强烈向往。
“呜呼!安得30使予多暇31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32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情感、语言的细腻表达。
具体说明: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对于梅花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以曲、欹(qī)、疏为美,以直、正、密为丑。作者利用两种对立的审美观揭示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了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的庸才和奴才🥳。作者通过自然生长的梅花及人为种植的梅花进行对比,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梅花两种不同的形态也揭示了作者对于清朝统治者封建的统治制度表示悲痛及无奈,因为看着有才干的人才在封建制度下逐渐消亡而感到无尽的悲凉。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既泣之三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被扼杀而痛心疾首。“乃誓了之”表达了作者没有因为病梅的产生而感到消极无奈,而是积极地想要改变当时社会黑暗的现象。作者疗梅的方法则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让病梅脱离人为的束缚,由其全方位地自由生长。“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让各种人才都能发挥他的才能。
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抨击封建制度对个性的压迫:不仅象征被摧残的自然之美,还代表被压制的个体才华和思想
作者不仅批判统治阶级的愚昧和暴力,更为真正具有才能的个体感到可惜,认为他们应当获得自由发展。
《病梅馆记》充满了作者的内心独白。作者不仅在文字中透露出对自己身体衰弱的忧虑,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通过梅树的“病态”作者表露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体验和对抗命运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