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检索资料,列出相关概念,举例说明。资料来源须以MLA格式注明。
编号9 ⭐⭐ (不宜接受百度作为正式的资料来源呢)
定义:写景类抒情散文主要通过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内容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见解,展现出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或哲理性的领悟。作者常常利用景物的细节和变化,表达内心的感动、宁静或忧伤映射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哲理思考。写景散文的语言通常优美、富有诗意,能够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波动。
例子: 《 忆江南》 (白居易 )
内容: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作品之一。整篇散文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展现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怀念。首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点出作者熟悉且深刻的江南印象,接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色彩和季节的变化描绘了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江南的自然美。文章中借助对景物的刻画,表达出作者对江南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不舍之情。
语言:文章语言优美、简洁而富有诗意,运用了生动的色彩描写和比喻手法。“红胜火”“绿如蓝”等比喻突出了江南春天的灿烂和生机,极具画面感。语言的凝练与节奏感也给人一种如诗般的韵律美。短短几句就通过色彩、季节的交替和景色的变化,将江南美景与作者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和浓厚的乡愁。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总结: 《忆江南》成功地通过对江南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景物的描写不仅精确生动,还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达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的美景和作者心中的情感波动。通过这篇散文,读者既能体会到自然的美,也能触动内心的情感共鸣。
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F%86%E6%B1%9F%E5%8D%97%E4%B8%89%E9%A6%96/15441988
编号10 ⭐⭐ ⭐(资料来源不完善,请更正)
信函类抒情散文是一种通过信件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散文。此类散文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书写,直接向收信人倾诉心情,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还展示了作者对生活、人际关系或者某种情境的感悟。语言生动自然,富有抒情性,文字风格带有个人特色和真挚感情。内容可以涉及个人生活、社会观察、思想感悟、对人际关系的反思等。信函类抒情散文往往更具真实感,能够直观地反映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子:《与朝歌令吴质》(曹丕)
作者: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是曹操第三子 曹丕在曹操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
收书信人:吴质,字季重,因爱好文学而成为曹丕的好友。后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内容:《与朝歌令吴质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创作的一篇骈文。文中描写吴质将要赴朝歌上任,曹丕远行在外,作此书信以述离别之情,信中回忆了曾与吴质、阮瑀畅游南皮,纵论诗书,设局博棋的美好生活,对文人学友间的感情表示无限的珍惜。今日重游,已物是人非,引起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无限感慨。全文抚今追昔,怀旧悼亡,娓娓叙来,情意恳切。词语平淡自然,朴素整齐,骈散兼施,直抒胸臆,不用典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总结:整篇书信的情感基调是“悲从中来”、“物是人非”的伤感,但这种感伤并没有走向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相反,作者将温馨的怀旧与忧伤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对有限人生的眷恋,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是这种感伤的实质性内涵。作者毫无帝王的矫饰,全出自一片真情,充分显现了他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时过境迁、各在一方的感念,更是在战争频仍、忧患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关怀真实生命的另一种体现,因而文章多了一份慷慨悲凉的风韵,体现了建安时代文学风格的典型特征。
资料来源: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df8a37dd6bd3.aspx
编号11 ⭐⭐(资料来源不完善,请更正)
定义:哀祭类散文的主要内容为哀悼,追念逝者生前经历或者颂扬逝者的品德功绩,以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其文体语言庄重严肃以是尊重逝者。作者会使用深情的叙述来表达自己悲痛和怀念。哀祭文体有挽歌,哀悼诗词。而文章有祭文,墓志及碑文等。
概念:通过文字表达悲痛之情从而引发对时间,生命的思考
例子:《祭十二郎文》(韩愈)
内容:韩愈自幼丧父,是靠着兄嫂养大成人的。所以他和侄子韩老成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总是聚少离多,正当他官运好转,准备和侄子相聚时却收到了他逝世的消息。韩愈悲痛欲绝下就写了这篇祭文。
赏析:这篇文章直抒胸臆,把抒情与叙事融合了一起,联系了家庭,身世和生活的琐事,反复抒写了内心对侄子离世的悲痛之情。文章通篇采用了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哀家族凋落,又哀自己未老先衰,再哀死者早夭。不仅如此,此篇文章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因为这篇文目的不在于赞颂逝者而是抒写作者的哀悼之情。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而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再者,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却不以为意所以侄子的死所带来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最后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之感,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多得是时间相聚,所以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这篇文的语言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让人读了不禁黯然神伤。虽然语言朴素却有强烈的感情力量,能深刻地感染读者,
总结:这篇文整体的基调很悲伤,作者利用细腻的描写把悲伤通过具体的回忆流露出来,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尤其“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最爱的亲人离世我却连他生病了甚至离世了我都不知道这种无力和悲痛感是我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出来的。所以我明白了要好好珍惜和亲人相聚的时光。
资料来源:https://www.gushiwen.cn/gushiwen_24d5fb7aa3.aspx
编号12 (不完整,遗漏了资料来源,请添加; 例文有误,请更正)
要了解什么是杂感类抒情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杂感”?在汉典里,“杂感”指的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各种零散感受。在结合了“抒情散文”这个词后,我们便能知道这种文体表达的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受、琐碎事件或自然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概念:情感真挚、思绪随性、主题广泛、言语优美、富有哲理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必须贯穿全文,作者需抒发内心深处的感受,可以是喜悦,亦或是哀愁。此外,这类散文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 ,作者的思绪会随着事件、景物、情感而自然变化,这样才会显得灵动自如。这类散文的主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大自然的风景,再到人生哲理或社会现象,几乎任何话题都能成为作者杂感抒情的素材。除此以外,尽管这类散文言语抒情、情感丰富,但其中往往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生命、时间、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例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苏轼的《赤壁赋》都是经典的杂感类抒情散文,虽然文字优美简洁,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情感波动 。
以下是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句经典名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两句大意是指作者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它表现出宋濂少年时期读书的艰苦,但因为心中有志向,便不感到物质的差距,既表现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了志趣的高尚。
总的来说,这种散文的写作常常是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对小事物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资料来源:
““杂感”字的解释 | 汉典.” Zdic.net, 2024, www.zdic.net/hans/%E6%9D%82%E6%84%9F.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诗赏析_古诗文网.” Gushiwen.cn, 2017, www.gushiwen.cn/mingju/juv_a2318205573e.aspx. Accessed 5 Sep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