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题二散文的审美特征,辨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思辨美。内容包括原文、译文、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思辨美之辨析。
所有资源必须来自正规网站,并以规范格式列出, Gamma除外。
编号14-15-1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资料来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cbd65ff01b5.aspx.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永州里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资料来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cbd65ff01b5.aspx.
影响创作的背景 (包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现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李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这篇文章便是这一时期所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创作背景
1.柳宗元的仕途/革新期间:
柳宗元(773-819)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当时他与韩愈,刘禹锡等人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立李纯为太子,5月 王叔文被削职位。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朝廷中的政局异常混乱,宦官和保守势力利用顺宗的病弱来反制改革。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期间李纯(唐宪宗)即位后,革新派遭受打击,柳宗元和其他改革派官员被贬谪。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今湖南永州)任司马,这一贬谪生活对他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始得西山宴游记》正是在他贬官永州期间所作。
2. 柳宗元的心境与转变
§柳宗元初到永州时,心情极为低落,仕途受挫、改革失败让他陷入深深的孤独和苦闷。在此期间,他大量创作“永州八记”等游记散文,通过山水游记表达内心的忧郁、孤独,同时也逐渐从政治挫折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始得西山宴游记》便是这种心境转变的体现。早期的他怀有“致君尧舜”的理想,希望通过政治革新实现抱负,但现实的打击使他在贬谪生活中转向对自然山水的关注。在游历永州的山川河谷后,他逐渐体验到自然的博大、静谧与宁静,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与升华。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获得了一种与尘世超脱的心境。西山成为他从内心压抑、失望走向精神解脱的象征。柳宗元在自然中感悟到人生的另一种价值,即超脱现实的“道家”精神。他将自己比作孤独的山川,反映了他内心逐渐由现实的困境走向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总结
§《始得西山宴游记》创作的背景不仅涉及柳宗元的个人贬谪经历、永贞革新失败的政治现实,更体现了他在遭遇人生挫折后,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逐渐走向内心宁静和精神超脱的思想转变。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借山水游记表达内心复杂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4资料来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cbd65ff01b5.aspx.
古籍点校: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九:“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此篇领起后诸小记。”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
评注:对于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散文,柳宗元将西山的辽阔无边,高耸直立的样子描写了出来。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中就形容了山与山之间的谷地深狭的样子。不仅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第二段柳宗元的描写看出这篇文章将柳宗元在游览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体悟到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真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仰与热爱。柳宗元在被贬后来到西山游玩,发现西山壮丽高耸直立的样子,同时感叹西山这特别的地方却无人赏识,如同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一般。
资料来源:沈德潜. (n.d.). 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13579&remap=gb
林云铭. (n.d.). 古文析义.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27110&page=1&remap=gb
写作手法
对比
第一段作者将自己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个第一段,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 。这种情形便与后来柳宗元到西山游览的情景形成了对比。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
借景抒情
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比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
这里作者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比作与造物者的游玩,展现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境界。
排比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
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景物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连贯。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思是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暂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
资料来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8cbd65ff01b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