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题二散文的审美特征,辨析李斯《谏逐客书》的思辨美。内容包括原文、译文、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思辨美之辨析。
所有资源必须来自正规网站,并以规范格式列出, Gamma除外。
编号9-10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ān、傅玑jī之珥ěr、阿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kòu缶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yú《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kòu缶fǒu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资料来源: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a6f10fb5dec.aspx
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候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架起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宫;骏马驴骡不会充满外马房;江南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娱乐心情、好听好看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化俗为雅、宁静美丽的赵国女子不会站在您的身边。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如今选取人才则不然,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资料来源: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a6f10fb5dec.aspx
影响创作的背景 (包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现象):
作者背景:李斯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学者,他出生在楚国,但后来投奔秦国,成为秦王嬴政(秦始皇)的重要臣子。他十分重视外来人才的作用,认为广纳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社会背景:当时的秦国处于战国末期,正在逐渐统一六国,内部和外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力量,派出郑国游说秦王,提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希望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资源,使其无力继续进攻韩国。这是所谓的“疲秦计划”。
逐客令:在郑国阴谋被发现后,秦王嬴政受到内部宗室大臣的影响,怀疑所有来秦的客卿(外来人才)都是抱有不良目的的,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士人。这一政策不仅对秦国未来的人才储备构成威胁,还直接影响了李斯自己,因为他也是客卿之一。
李斯的回应:在被驱逐的路上,李斯非常不安。他知道这一政策的错误,于是写下《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指出外来人才对秦国过去的成功至关重要,逐客令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还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削弱秦国的力量。
(资料来源不接受百度,请重新检索)
资料来源: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a6f10fb5dec.aspx
裴骃的注释往往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文法结构。例如:
在《谏逐客书》中的“蜀鄙之僧”,裴骃注释:“僧,居也。”他对“僧”这一词的解释,使人明确其原意为“居住之地”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和尚”,纠正了容易误解的地方。
对“夫击瓮叩缶”一处,裴骃解释“瓮、缶皆瓦器,鼓之则声作也”,从器物的角度解释了“击瓮叩缶”这一动作,帮助读者理解李斯文中所举的具体例子。
司马贞更关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补充说明:
例如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提到逐客的危害时,司马贞注解了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关于秦国广纳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李斯劝谏的政治动机,指出这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策略息息相关。
对于“异日立国家,必借助于四方之士”一处,司马贞进一步补充解释,说明了“士”在古代并不仅指士大夫,还包括了各种有才能的人,为文中的“逐客”提供了背景。
张守节的注释侧重于对文化典故的引用以及进一步的解释:
在《谏逐客书》开篇中提到“秦之所以开疆土,广山河,非尽秦人之力也”,张守节通过引述历史典故来说明秦国的扩张并非依靠本土之人,而是广泛吸纳外来人才,这一观点与秦国的实际历史策略相符。
在提到“李冰凿石”这一典故时,张守节特别注释了李冰的身份和他在修筑都江堰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李斯用来论证的典型例子。
资料来源:(刘晓曼,2023) - 秦刻石李斯书法研究
对比论证:
- “悦国外之宝,逐国外之人” ,通过对比揭示了秦国对外物的重视和对外人的排斥。
- 这种对比不仅清晰地表现出政策上的自相矛盾,突显出逐客令的错误和短视。
- 例如:李斯指出,秦国自穆公以来,正是通过接纳外来人才,才实现了国家的强盛。
- 这种对比不仅在逻辑上形成强有力的推理,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读者更能体会逐客令的危害。
层层递进的结构:
1. 外国人对秦国的贡献和利益,才使秦国越来越强盛。
2. 通过历史事实证明驱逐外来人才将对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李斯巧妙地选择了秦穆公到秦昭襄王时期的典型例子。
3. 这些例子从浅入深,形成了一条逻辑链条,逐渐揭示了逐客令违背历史发展并背离了秦国一贯成功的政策路线。
委婉的进谏策略:
- “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并未直接批评亲王,而是将责任推给了大臣。
-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保全了亲王的尊严,维护了君臣之间和谐关系。
-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也达到了反对逐客令的目的。
资料来源: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a6f10fb5dec.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