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题二散文的审美特征,辨析《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思辨美。内容包括原文、译文、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思辨美之辨析。
所有资源必须来自正规网站,并以规范格式列出, Gamma除外。
编号5-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资料来源:(请去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检查原文是否无误)(已检查)
孟子. (n.d.). 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 古诗文网.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740f1087a38c.aspx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资料来源:
孟子. (n.d.). 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 古诗文网.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740f1087a38c.aspx
影响创作的背景 (包括作者和当时社会现象):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在战国时期被创作的,因此战国时期对孟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入的影响。首先,当时候的战乱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造成了影响。百姓的生活大大的被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打乱了,导致百姓无法正常的生活,百姓因此受了不少苦。另外,思想文化也逐渐活跃起来,这也包括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一个学术的自由争论。当孟子看到百姓受苦,他心中的“义重于生”的思想开始逐渐成型。他认为国家领袖应当以仁义治国,重视民生,以此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反对残暴的统治。除此之外,百家争鸣也大大的推动了孟子把“义重于生”的道理表达出来。因为百家争鸣让人们有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孟子把他自己的想法以《鱼我所欲也》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告诫人们该以义为重,甚至重于生。
资料来源:
孟子. (n.d.). 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 古诗文网.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740f1087a38c.aspx
评注
1.人物性格和情感:
孟子以生动的比喻(鱼和熊掌)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道德勇气:在这篇文章里,孟子不只带出道理,还展现了自己对本心的坚持,即使在利益面前也要选择正义,不为了保全性命而违背本心。
2.名家评论
朱熹:“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资料来源:
孟子:告子上. (n.d.).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mengzi/gaozi-i/zhs
(所列出的核心思想,如何显示出有思辨美,请说明;修辞手法不是论证方法,修辞只是文章的表达手法,请修正)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这篇文章气势充沛的原因是孟子拥有明确的道德立场,他多次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甚至在第二段(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举例说明了人们在面对生与死和义之间的抉择。另外,孟子在文章用来排比修辞手法来让文章更加有感情。
核心思想: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里强调“义利之辩”,既在“道义”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应看重道义,放弃自身利益,因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仁义之心,就算在利益面前也要坚持道德和义,甚至放弃生命。孟子对道德的坚持展现了其极高的价值观。
论证方法:
孟子用了三个方面来论证义重于生的道理。
一,对比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在这一段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孟子固然想要生命,但是他要的东西比生命还更珍贵,那就是“仁义”。因此作者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再来就是死亡是作者不喜欢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令他厌恶的,那就是不仁义,就算有不正义的事情来到作者的生活中,他也不会为了不义而逃避死亡。
二,反证法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译文: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这段文字其实是在以反面的角度来论证义重于生。
三, 客观事实论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作者再次的说明义比生更为珍贵。
文体:孟子《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论辩文(通过系统的论证和逻辑推理来支持某一观点 ),这种文体关注于理论探讨和思想说服。孟子在文章里通过详细的论证,探讨了伦理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说服读者理解并接受仁义的优越性。另外,孟子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在利益和道德选择之间的关系。 孟子通过论证来把这个道理深入的带出来,他利用他的理性及逻辑来探讨关于生命和仁义的关系,并且成功的把两者与人们的生命联系起来,让这个道理的真相浮出水面。因此,通过这个思辨的过程,作者成功的表达出了这个哲理性的主题并引入人们的生命当中,以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语言:说理(深刻性-寓理于事)《鱼我所欲也》涉及到个人价值观、道德选择和社会责任,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
风格:浓墨重彩(铺张渲染)
具体实例:孟子将生活例子融入进文章里,如“一箪食,一豆羹”、“万钟”等来说明其观点,使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孟子有效地展示了道德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和实际意义,让读者联想自身或周边生活状况。
人性观:文中提到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想传递的信息是人性的普遍性与特例。普通情况下,将利益或生命视为首位是普遍的人性特征, 而贤者能够在这些选择中保持道德原则。孟子的观点揭示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认为不仅贤者,普通人也具备这种内在的道德选择能力,只不过贤者往往更加理性,能够坚守本心。
影响和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其中一部份对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伦理学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面对道德抉择时,他教导后代该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道德原则。
总结:《鱼我所欲也》以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例子展现其严密的逻辑、深入探讨了生存(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其哲学性和伦理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关于道德选择和伦理原则的重要启示。
资料来源:
孟子. (n.d.). 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 古诗文网.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740f1087a38c.aspx
孟子:告子上. (n.d.).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mengzi/gaozi-i/z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