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检索资料,列出相关概念,举例说明。资料来源须以MLA格式注明。
编号4 ⭐⭐ 🌟🌟
论辩类思辩指的是一种以逻辑推理、事实论证和辩证分析为基础,旨在探讨、阐述和辩护某个观点或问题。作者会提出自己的论点,并通过提供证据、例证、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概念:这类散文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
例子:《告子篇》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简介: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为上,下两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内容: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告子认为人没有善恶之分,而是环境使其像善或像恶。
语言:比喻修辞
节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急流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就往东流,在西方开个缺口它就往西流。人的本性不分善恶,就好像水流不分东西一样。
论点: 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都是后天培养的。告子认为人性就好像急流的水,水流的方向取决于口的方向,所以人性的善恶取决于环境和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也用水流来比喻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没有不善良
文章赏析/评价:展示了两位思想家在人性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告子注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孟子则关注内在道德的本性。这篇散文引发了学者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告子篇》展示了孟子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技巧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资料来源: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译文. (2023, July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10/05/95922700_1087977399.shtml
编号5 ⭐⭐ 🌟🌟🌟
序跋类思辨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通常用于文章正文的前和后,“序”指的是在正文开始前的一段话,通常用来介绍一篇文章,或者解释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而“跋”指的是在正文后的一段话。能表达作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把读者引入更深入的思考,以此带出文章真正想表达的道理。
定义:序跋类思辨散文通常作为文章的引言和后记,可以理解为属于一个作品的前章和后记。
内容特征: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也能带出深层的思考,或者带出更深层的意思。作者还会通过这一类的散文来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或理解。
思辨性:作者时常会通过这一类的散文来展开理性的分析,探讨,哲学,论证,甚至人生道理。
文学价值:作者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和优美的文笔更加突出了序跋类思辨散文的价值,让读者愿意把这一类的取文拿出来独自欣赏。
语言:说理(深刻性),寓理于事。
例子: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是作者周敦颐为其画莲图所做的题跋,他表达了他对莲花的欣赏和自己的感触。《爱莲说》之所以归类为思辨类的散文是因为这篇文章不止是表达作者对花的赏析,更是表达作者对人格的见解,带出更深一层的思考。此外,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来把花和人格联系在一起,以此展现出作者的思辨过程。
总结:序跋类思辨散文可以理解为一个礼物盒,礼物盒内的礼物固然能吸引人的眼光,但其美丽的的外表也值得让人欣赏,序跋类思辨散文充满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见解。
文章赏析/评价: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却能够充分的表达出人格与花的关联,以此带出人生哲理。能够以短短119个字来带出深层的哲理,实在是令我感叹作者的文笔。作者能够用花来比喻成人的性格和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并且能劝诫人,教导人生道理。我会给这篇文章10/10分,因为它触动到我的心。对我来说,这篇文章与我的生活有着不浅的联系,他时刻提醒着我要保持“出于泥而不染”的道理。
资料来源:
周敦颐. (n.d.).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文网.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6d2dcbe80f96.aspx
编号6 ⭐⭐ 🌟🌟
定义:述怀代表陈述情怀,表达志向的一个行为。故此作者会通过述怀类思辨散文充分表现真情真意以及对某人事物的反思,更有甚者将探讨人生,社会,自然等主题来引导读者进行反思。此类散文将以各种风格和结构书写,却具有一定文学性和表达力,以便读者能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地阅读文章,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写作手法。
概念:述怀类思辨散文是一种将个人情感与思维探讨相结合的散文形式。
例文:《赋第二十六》荀子。《赋第二十六》是战国时期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组文章,属《荀子》的第二十六篇,由五篇赋和两首佹诗组成:《礼》《知》《云》《蚕》《箴》及篇末的一首诗与一首歌,主要讨论了人性本质和道德行为等问题 。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年轻时尊习儒学,曾两次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后被谗言所伤,离开齐国前往楚国,春申君请为兰陵令。后又被谗,先后至赵国、秦国游说,最后回楚国,仍为兰陵令。晚年失官在家,专心著书讲学。
内容简介:其中《礼》篇说到“这里有个重要的东西,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我很愚昧而不知其详,大胆请教大王。大王说:这东西是有文饰而非彩色的吗?是简单易懂而极有条理的吗?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轻视的吗?是本性没得到它薰陶就会像禽兽而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吗?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为圣人而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统一的吗?极其明白而又简约,非常顺理而又得体,请求把它归结为礼。——礼”。这赋篇表达出作者自身对“礼”的理解,述说礼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的期许,点出愚昧人轻视“礼仪”的后果。
其中五篇赋都各描写一件事物,其使用类似猜谜语的方式形容事物的特征性质,直到末尾点出谜底,这种书写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深刻思考并仔细感受文中的奥妙之处。
语言:说理(深刻性-融情融礼)
散文鉴赏:荀子以谜语的方式具体描写内容让读者更加清晰明白“礼”。荀子的论点是礼的重要性,透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看待“礼”的不同之处,强调一个拥有礼仪的人是得体,受敬重的,读者也能因此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无礼。另外,荀子的《礼》不只是述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劝诫世人无礼就像禽兽一样,只会顺服自己的欲望,不自控,不行好事,最终受人唾弃。因此,《赋篇·礼》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并探讨如何成为一个有礼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美好的品格,提升自己也成为好榜样,影响身边的人。
资料来源:
荀子. (n.d.). 荀子·赋. 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guwen/bookv_8dfcaf7fd297.aspx
编号7 ⭐ 🌟🌟🌟
定义:鉴戒类思辨散文结合了包含了思辨性及警惕性两个特点。思辨性的特点在于鉴戒类思辨通常涉及了许多复杂 的思想问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深刻的分析来 探讨人类行为、 社会现象、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规律。再者,这类文章中亦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以便让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在未来的决策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概念:引人深思及给予劝告为主的散文
例文:《朋党论》欧阳修 (作者背景: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内容:朋党论探讨了古代政治中君主该如何区分君子与小人,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稳定。朋党论中述说了君子的朋党是基于共同的道义、忠信和名节。君子们会利用高尚品德来提高自身修养,一致的志趣也能让他们互相补益,由此为国家做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 反之,小人的朋党通常是基于短期利益的勾结,因此他们的朋党关系往往不持久, 因为一旦利益冲突或者利益耗尽,他们就可能互相残害,甚至不顾及亲情。·
在唐尧时期,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而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则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因此唐尧的天下非常太平。在商纣王时期,商纣王虽有亿万臣子,但大臣们却各存异心,于是纣王便因此而亡国。在周武王时期,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这是因为君主懂得如何善用这些君子。此外,在后汉献帝时期,汉献帝却将天下名士关押,并将他们视为“党人。直到黄巾贼入侵,汉王朝陷入大乱之后 ,汉献帝才因此悔悟并解除了党锢及释放了被关押的名士。但却为时已晚,因为当时的汉王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局势已无可挽回。
总结:简而言之,《朋党论》告诫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必须分清君子和小人 ,以便国家的发展能更加长远及兴盛。再者,君主在处理朋党问题时,也必须有能力去识别并且重用那些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君子朋党。
语言:说理(深刻性),寓理于事
资料来源:《欧阳文忠公集》欧阳文 古诗文网.https://m.gushiwen.cn/shiwenv_b538499b7479.aspx
散文鉴赏:《朋党论》当忠所主张的其中一个论点是一位治理国家的君主应懂得如何分辨周遭的君子与小人,并且君主应与君子结为朋党,一起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反之,君主应当远离以利益为主的小人结为朋党,因为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小人便会互相残害,进而导致政治腐败及江山社稷不稳定的后果。例如:在唐尧时期,小人朋党由共工、驩兜等四人 组成,而君子朋党则由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组成。经过辅佐者舜的治理,舜成功地斥退了对国家不利的小人朋党 ,并提拔和进用了对国家有益的君子朋党 ,最终帮助尧帝解决了朋党问题,使得唐尧国家收获了和平与安定。除此之外,《朋党论》当中所表明的另一个论点是君主们应合理地善用君子朋党及国家的人才,不可以极端的手法来对待知识分子和士人,若是这些群体的声音及作用被忽视,将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及国家的衰败。举个例子:在后汉献帝时期,天下名士及国家人才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东汉献帝关押囚禁了起来,最终导致了在黄巾贼入侵之时,国家大局不保的局面。
评价:《朋党论》的内容达到了其引人思考及劝诫世人们该如何正确地选择朋党的类型及其重要性。《朋党论》清楚地表达了该如何分辨朋党中的君子与小人及选择朋党的重要性。通过这篇散文,我领悟到了志趣相投、三观一致的朋党能使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而依靠利益关系所维系起来的朋党情谊却不会长久,一旦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便会导致关系破碎。因此,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朋党们的类型,且不可盲目地与人交好。
编号8 ⭐⭐ 🌟🌟
定义:奏议解析为臣子向君王陈述某件事情或商讨公事;而思辨散文主要是注重于比对,批判及辨析的讨论方式从而达到理性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奏议类思辨散文,是古代作者以自身的个人见解对当时的国家政策给予评价或意见,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论理价值。
概念:此类散文不仅是为了让作者提出建议的用途,更是引起百姓着重于看待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是大臣向帝王提意见、建议、劝说帝王的一种文体。
例文:《出师表》诸葛亮(作者背景: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
创作背景: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以夺取魏的洛阳,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内容:《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体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与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之心。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现状,阐述内外同法、赏罚分明、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并改变西南边侧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力求成功的决心。
语言:说理,深刻性(融情融理)
赏析:诸葛亮先是分析蜀汉当时面临的处境后,才开始提出复兴国家的建议,这样能起到身临其境并更有说服力的作用。表文开头以刘备壮志未酬先死,深诫刘婵务必继承父业,此处以追念刘备的宏愿大志,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重用名将”的几项核心建议后,便开始追叙往事,表达了“复兴汉室”与“报答先帝”的坚决之心,也深切的表现出他对刘婵与蜀国忠心不仁的真挚情感。
结论:诸葛亮只能为后主将能用之人才一一指出,将宫中和营中之事的贤才能才都作了细致的分工,犹如一位慈祥的先辈对将要远行的子孙的谆谆教诲,言辞恳切,反复叮咛。诸葛武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精神;那字字珠玑、杜鹃啼血的文辞实在使人不忍卒读。
资料来源:
郭先虎. “略赏《出师表》.” 北纬网, 雅安日报, 12 Oct. 2021, https://news.beiww.com/yayw1763/202110/t20211012_102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