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內容已全數轉移至全新網頁,並不再於本站更新,敬請前往新網站閱讀。
上次與媽媽相關的主題反應熱烈,收到相當多的回饋。其中,最多數人好奇的是:如果媽媽給予極大壓力,而不想靠近媽媽、不想過年返家,這樣可以嗎?
歡迎閱讀《抱抱月刊:第四期》,本期內容承接上一期的【返家 x 母愛 x 創傷】,將更加深入探討與母親之間的「情緒衝突」——有些人選擇與家庭疏遠,但卻被愧疚感所困;有些人仍舊回家,但也再一次被挑起強烈的不適。
此外,也透過上一期的讀者的回饋,討論與家庭之間的情緒——當不得已需要待在家裡,卻因此引起負面記憶時,這可能是什麼原因?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抱抱月刊由不同專業的心理師組成編輯團隊撰文,著重實務角度,你將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以心理師的視角深度認識、解析這些問題。
若你或你的朋友是:
對於心理諮商沒有概念,但有想要嘗試的意念
對於心理諮商已經有概念,想在正式預約前更了解
有嘗試過心理諮商了,卻覺得「好像沒什麼幫助」
那麼,我們竭誠歡迎各位閱讀本期抱抱月刊。
若你閱讀過後也想嘗試與心理師談談,也歡迎加入我們的 Line,讓我們為你安排第一次心理諮商。
文/抱抱老編
對於與家庭疏遠的人,也許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掙扎,最後決定狠下心,不要再見到、甚至不要再連絡,至少能保有自己的空間,讓自己的情緒不會劇烈震盪。
只是,不見到不表示不會想到,你對媽媽的氣憤、傷心、失望,也許在夜深人靜時冒出頭,也或許轉移至別的重要他人身上延續。
我們對媽媽的情緒從還沒出生就存在,現在已幾乎成為反射性的本能。也就是說,就算媽媽不在身邊、就算面對的不是媽媽,你對媽媽的反應仍舊無時無刻影響自己。
若想到對媽媽的氣憤,可能讓你一整天情緒浮躁,旁人覺得你是顆炸彈,你也對自己的心煩意亂感到惱怒。
若想到對媽媽的傷心,可能就會浮現出愧疚,因為你還是希望有媽媽這個依靠,進而想到與媽媽相處的好時光——但這可能又讓你想到媽媽屢次讓你失望的時刻,那些碎念、自以為關心的批評、「你還想要我怎麼樣」的話語——你也不曉得要媽媽怎麼樣,你只希望她不要是現在這樣。
這些情緒會形成內耗,尤其是與人相處,與親密友人、與伴侶相處,甚至與心理師談話時浮現,導致你沒辦法在這些關係中自在地說出你想說的話。
你會有許多小劇場:「如果我這樣講會不會傷到她/他?」、「我的真心話好像不能說出口?」,甚至先有了前述設想,而直接氣憤地認為:「為什麼都是我在關心你,你卻都不關心我?」
許多人變成了過度替對方著想,但,關係卻也在這些小劇場中逐漸扭曲。
像是人際關係上,覺得自己多數時候都是委屈的;在伴侶關係中,因為對方也不知道你在想什麼,說出來的話可能越來越讓你感到不被同理,即使你被刺傷了,卻也為了維護關係而繼續包容,但多數時候卻是越來越糟。甚至與心理師的諮商關係中,你也感到心理師對你不友善,因此失望地離去。
最初「因為擔心關係破裂,所以不敢與媽媽說」反倒成了後續關係的阻礙,但其實你只是不曉得怎麼說,你擔心說了讓對方受傷,你擔心愧對對方。
愧疚感封住了你的嘴。
對於仍舊回家的人,可能是為媽媽著想,覺得媽媽會想看到自己。也可能反過來,覺得媽媽年歲已大,擔心媽媽過世後自己會後悔。更可能是因為不回家就會被說不孝,因此強迫自己回去交差。
但不論哪一種回家,因為不情願、因為關係惡劣,每次返家都是大吵、流淚,時間到了趕快逃走。
下定決心不見面太困難了——或許你也這麼想過,也這麼做過,經歷了上述與家庭疏遠的循環後又重新面對家庭。
面對家庭是為了讓我們內心舒坦,不再一味的被影響。雖然腦袋中知道自己是有理智的那方,但一被媽媽批評或是沒有得到認可,心中總缺少了踏實感。畢竟,媽媽還是各方面最親近我們的人啊。
如同《抱抱月刊:第三期》中,一則讀者回應寫出多數人的心聲:「成為大人後的人生道路,被父母干預,需要符合他們的期待不然就是不孝。知道自己很努力跟做自己喜歡的人,但內心卻不自覺沒有得到父母認同,就會沒有自信。」
如果說我們終究要面對父母,不論是真實的或內心的,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態度面對?
選擇疏遠或仍舊靠近,就像兩個極端要選一邊站,選哪邊肯定都不對。但我們可以選擇一個不遠不近、對自己與媽媽都舒適的距離。
如果媽媽怎麼樣都不舒適,那至少你可以減少愧疚感的站在一個讓自己舒適的距離——只是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不論原本與媽媽的距離是太遠或太近,這樣的距離是否和媽媽談過?
這聽起來令人害怕,你也許可以先做些準備工作,像是:
與兄弟姊妹、爸爸、親戚,問問你比較能信任的人,他們對媽媽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不相似,那你們看到的媽媽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
如果相似,那你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他們如何與媽媽相處,就算他們也無能為力,至少可以給你一種自信──你的感受是對的。
通常離得太遠或太近,都是帶有一種害怕,而害怕是出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因此我們可以自問的是:「我瞭解媽媽嗎?」、「媽媽經歷了什麼,所以變成現在的樣子?」
瞭解媽媽並非是要你同情媽媽、配合媽媽(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瞭解的用意,是讓我們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
例如,媽媽在成長經驗裡就不斷被比較,那當下對話時,避免講到別人家過得多好,也許就是個避免踩到地雷的方法。
深入瞭解媽媽時,你或許會發現,你的某些經歷和媽媽竟是如此相似,你某些難以言喻的情緒與習慣也找到源頭。這不僅會讓你知道如何與媽媽相處,也知道往後如何與自己相處。在聆聽這些發現時,你也在替自己的存在尋找答案。
爾後,你會慢慢地知道,如何讓自己心裡舒適的生活。當中也就包含了,和媽媽相處時要站在什麼位置、要離多近或是多遠。
最後,也有一些人遇到媽媽無法對話、沒有管道瞭解、任何方法都不奏效,那也沒關係。
你至少知道,你盡力了。你無愧於這個家,即使你出生於她,但你可以不用對她負責一輩子。
你還是可以知道,你有個媽媽,你曾經試著深入瞭解她,不論結果如何,你會把她放在心裡。
你並沒有要丟棄她,只是在現實的互動中,你也需要感到安全,你也需要保有自己的獨立,你也是個與她平等的大人,所以你選擇與她保持距離,一個讓你還可以愛她的距離。
若你對於過年返家有困擾,或每當想到原生家庭就頭痛,歡迎將你的狀況填寫在回饋表中,這些可能也是其他人遇到的難題,我們將盡可能整合問題後,回覆在後續的抱抱月刊中!
匿名提問者:
「我現在是專心全職考試的人,目前已經在家待了半年。然而因為自己待在家時間太久引發太多自己對家的負面記憶,甚至是這段時間也多少和家人有小衝突。
雖然都是講出來可能大家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那真的讓我很不舒服。在這樣的壓力下,不知不覺我又變成了晚睡晚起的人,我自己知道晚睡晚起對我來說就是個逃避的手段,甚至是從以前開始,我就偶爾會這樣晚起。但是現在我在準備考試,連續好幾天的晚睡晚起只會少掉更多時間。
正在嘗試用以前覺得有效的辦法,讓自己可以快速進入狀況,不過我很容易重複久了會膩而不做又回到原本的樣子,所以我在想,是否有除了冥想、讀書、運動之外的建議或甚至是一些心態上的調整?」
抱抱小編:
全職考試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只要讓自己專心讀書,多數人還需要面對家人的期待與質疑,也會引發自己的焦慮與愧疚。尤其你提到「引發太多自己對家的負面記憶」,也許過去曾發生的事件還難以釋懷,那麼長時間待在家,也許變成一件在無意識中,逐漸累積壓力的事。
若一個人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下,肯定難以有好表現,也就會對自己失望,失望又導致表現更差,形成負面循環。
因此,在心態上的調整,可能需要先瞭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不曉得你是否與家人談過?如果不是這麼好開口的事,也許可以先找信任的親友討論策略。
從你的描述中,感覺到那似乎是個與家人們都尚未解開的心結,被壓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可以立即處理一些「家庭大困擾」,但肯定會有許多殘存的情緒、衍生的小困擾、當事人們的關係修復等等,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溝通與調整。
尚未處理前,這些東西就會從各種「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顯現。如同我們會聽到,有夫妻因為牙刷沒放好離婚。這可能是個大事件,但更有可能是累積太多不滿,沒能溝通或難以處理,而牙刷沒放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談論這些情緒可能曠日廢時,也許你也需要一些立即有效的方法,度過考試後才有心力處理家庭議題。最快的方式是,如果在家讀不下,那就換地方吧!
與重要他人的相處,「暫時離開」永遠是個好方法,只要你記得回來。在情緒衝突的當下、需要獨處的時刻、快要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之前,暫時離開現場,有助於我們冷靜與思考,想想怎麼做才對雙方最好。
也或許,上述的方式你都試過,都不見得有效,那也很正常,畢竟複雜的情緒與情感議題,總是越繞越糾結的毛線球。你可以進入心理諮商試試看,讓心理師引導你討論,也許在來回對談中,會發現你從沒想過的觀點。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或是重新進入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預約諮商。
此外,若你閱讀後對於本刊有任何想法,歡迎你填寫回饋,讓我們第一手知道你的好奇與疑問,我們會從問卷中,挑選大多數人也想多瞭解的部分,在後續的月刊中持續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