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內容已全數轉移至全新網頁,並不再於本站更新,敬請前往新網站閱讀。
文/抱抱老編
新的一年到來,農曆過年的大團圓也將接踵而至,不少人為此感到憂心,因為要「回家」了。
過年的回家不只是回家,還會見到許多親戚、老友,以及圍爐團聚、串門拜年等,這些都牽涉到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接觸到的各種人事物。當然,對於家族的創傷、挫敗、憤怒、委屈、難過等情緒,也可能將在此一一浮現。
每當新的一年到來,就要面臨一次生命的洗禮,你對此有所準備嗎?
在所有家族成員中,「媽媽」尤其是讓多數人又愛又恨的角色——在心理諮商中,說她是最重要的角色也不為過。因為媽媽經常是主要照顧者,從你開始有心跳就住著的窩,將你生下並撫養長大的人,甚至到現在也還是讓你依賴的對象。
你可能感到被媽媽影響頗深,被關心與接納、或是被焦慮影響與被情緒勒索、又或是被忽略,生下就被說是多餘的。不論你遇到的是哪一種,當她是一位與你在生理上、心理上、物理距離上、社會文化中有緊密連結的人,她肯定對你有深遠的影響,只是我們是否有意識到,以及我們是否願意承認這件事。
生理上,你知道這個人生下你,而當你痛苦時,可能會怨恨當初為什麼媽媽要讓你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這就算了,你還感覺到沒有被支持,也因此特別想遠離媽媽,不跟她一起住,或乾脆在大學就遠離家鄉,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再回來,甚至感受到──你恨她。
但每到半夜,尤其是沒人陪伴的時刻,你的心靈深處也許有股衝動──想要有人可以依賴,可以讓你耍脾氣,可以讓你變回孩子緊緊抱住。當你感到不相信任何人時,似乎只剩血緣的連結可以信任。
你想回家了。
不論你是否愛媽媽,這種感覺都相當真實。
心理上,媽媽是讓你感到這個世界是否安全的來源。若媽媽提供許多溫暖,你會感到這個世界穩固、可信賴。若媽媽總是焦慮不安,你也會跟著浮躁與害怕。若媽媽總是憂鬱,你可能一方面成為照顧媽媽的小大人,很會做家事與看臉色,但另一方面,你也容易感到辛苦,進而掉入與媽媽同樣的憂鬱中——畢竟那時的你只是個孩子。
媽媽經常是主要照顧者,因而在情緒層面中,這個角色勢必與你有最強烈的共振,這是一種心理遺傳。因此,媽媽用什麼方式對待你,你可能也會在日後用特定的方式對待自己。
心理諮商中,經常見到需要被照顧的媽媽、焦慮的媽媽、總在批評的媽媽,這相對應容易養出:忽略自己需求的小孩、退縮沒自信的小孩、不斷證明自己的小孩。
文章中,我們並沒有要責怪媽媽的意思,畢竟,媽媽會有如此的性格,極大可能也是她的媽媽所促成的。同樣,當我們遇到情緒困擾,想要深入理解自己時,就必須夠了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與影響程度。
物理距離上,媽媽每天在你旁邊,她的言行舉止都會被你吸收,那是無意識的內化,如同爸爸、兄弟姊妹、或任何一個與你從小一起長大的對象。他們都會被你收進心底,在某些時刻讓你感受到你們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由於你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因此媽媽的重要性又比其他人高。就算是被忽略的孩子也會想著:「為什麼媽媽不來照顧我?」、「我是不是不能打擾媽媽?」、「媽媽覺得我不好嗎?」
假設你是從小與媽媽住一起,直到高中畢業,那最少也有 18 年的影響。影響的是,無論你喜不喜歡,媽媽的模樣、神情、態度,都已烙印在你的腦海中,若你感到情緒或感情上有嚴重困擾,也許可以從與媽媽的關係去回想,並在有覺察與有意識地調整下,獲得改善。
社會文化上,你知道有個人要照顧你,你也要回報她——但真的如此嗎?
心理諮商中常見的是,個案說有被媽媽照顧,但僅限吃飽上學,他恨媽媽卻不敢說、也不能說,於是他慢慢遠離媽媽,和朋友說自己的家一切都好,但就是鮮少回家。他會要求自己孝順媽媽,但孝順是個沉重的負擔,他不曉得要做到多少才能還這筆債、才不會被說閒話。
即使是從小沒有和媽媽相處的個案,也會清楚知道自己有個媽媽,親戚們眾說紛紜,有人說媽媽外遇,有人說媽媽精神病、有人說媽媽不要孩子。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個案仍舊感到自己是被拋棄的那一個,每當看到別人的幸福家庭時,他羨慕。
媽媽的重要性,或許無法用完整的文字說明,但若你試著開口喊出一聲「媽媽」,就能從胸口的沉重、害怕、暖意中體會到。
如果你願意,可以再回想你與媽媽的相處片段,從最早的記憶、最深刻的記憶、最有情緒的記憶,這些都一點一滴形塑了現在的你。
因此,當你對自己感到迷惘時,不妨想想你與媽媽的關係,或許會有諸多思緒浮上心頭。
若你對於過年返家有困擾,或每當想到要回家就頭痛,歡迎將你的狀況填寫在回饋表中,這些可能也是其他人遇到的難題,我們將盡可能整合問題後,回覆在後續的抱抱月刊中!
匿名提問者:
工作壓力好大,年底快要喘不過氣了,每次都想要離職,但又不甘心就這樣輸了。最後搞得我好想自殺。我沒有真的嘗試過,但只是在腦海中想想,似乎就舒服許多,這樣正常嗎?
抱抱小編:
每個人都有對於死亡的想像,尤其是壓力山大時,特別想要一走了之。但每當壓力結束,或是那股衝動情緒退去,多數人又會想起所愛的人事物,自殺意念又會沖淡遠去。只要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情緒的波動能夠自然平復,也不會做出實際具有危害性的行為,那就無妨。
目前心理學討論自殺的論述中,最普遍且貼近臨床現場的是:「我們想要殺死的並不是整個自己,而是那個痛苦的自己。」
心靈由無數個「部分自我」所組成,但總有幾個部分是痛苦的,負荷量特別多、並且造成主要困擾。當這些部分自我主導了當下的腦袋,自我毀滅的衝動也跟著產生。
這個衝動同時讓我們以為整個生活都崩毀了,所有的一切都無法挽救,彷彿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為了因應這樣的害怕或痛苦,先將自己了結的想法,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但是,你有發現其中的矛盾嗎?
因為害怕死亡、或是覺得自己無法面對某些事情,於是先了結自己,但其實多數人最擔心的就是最後會死亡。
因此自殺更像是讓自己感到生命是可控的,讓「自己」告訴「痛苦的自己」:「還有自殺這個選項,不用害怕」、或是「我要把痛苦的部分消滅」,讓「自己」重新感到安全。遺憾的是,有時這個念頭導致了結束生命的結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提醒,當自殺的念頭來臨,我們可能無法如此理性思考,因為那股衝動經常強烈到掌控了整個腦袋。因此,若感到生活憂鬱、迷惘、焦慮時,建議前往身心科諮詢,或是與心理師談談,避免因為情緒越來越極端而產生自殺意念。
而當有自殺意念或衝動時,也盡可能讓信任的家人與好友知道,且建立起你能緊急求助的親友名單,避免遺憾的事情發生。
*備註:若找不到任何人,也可撥打衛福部安心專線 1925、生命線 1995、或張老師 1980,都有專人提供免費心理諮詢。若處在危急時刻,可直接撥打 119 尋求協助。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或是重新進入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預約諮商。
此外,若你閱讀後對於本刊有任何想法,歡迎你填寫回饋,讓我們第一手知道你的好奇與疑問,我們會從問卷中,挑選大多數人也想多瞭解的部分,在後續的月刊中持續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