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的字比較多或圖表就比較符合素養嗎?
一直強調素養題,學生能力會不會降低?
如何素養教?如何出題才能融入實際生活情境,又不會超出學生所學?
並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出題內容的生活經驗。出題時是否要考慮學生的素養能力落差為何?因有南北、城鄉差距~
一張試卷素養題的比例或比分大約多少?
素養是趨勢,非素養是否不再有其意義?
題幹一定要很長嗎?是評量數學或閱讀理解?
素養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生能力有提升的確切效果嗎?
素養教學的目的最後還是依照成績來評定,與學科考試的差異是什麼?
1.因生活情境複雜,結合生活情境的素養題,描述題意的文字量自然會增加,若能透過圖表協助簡化文字描述,便能降低閱讀負荷,但也就凸顯出圖表報讀能力的重要性。
2.素養題主要是培養學生高階思考,非僅限於例行性問題解決與計算能力。因此,需要基本學科知識題確認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掌握度,也必須透過素養題培養學生思考運用與有效溝通的能力。(數學素養:學科知識、工具使用、生活應用、有效溝通)
3.數學素養題情境應包含學生現在或未來可能遇到的經驗。對於城鄉差距越大的地區,更應該透過素養題的情境,引導學生知道,學習內容並非僅限於課本內容或社區,更要理解不同區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4.教育現場考量家長對成績要求與感受,可依各校情況調整比例,以避免期中期末成績分數過低。仁和採用的模式是期中、期末素養題多以額外加分為主,平時測驗需至少一次實施素養題測驗,測驗題不外流,並彙整分享給全校教師。
5.現階段國小測驗仍多聚焦在計算與例行性問題解決,屬於總結性評量。若能透過素養導向教學或素養題,累積生活中可能遇到及解決問題的經驗,並覺察探究思考的重要性,這是我們更加重視的形成性與態度情意的評量。
6.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對於面對素養題確實是一大問題,故進行數學素養評量,更要把閱讀負荷量降至最低,避免語文理解影響學生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