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蛇之一,有最美家蛇之稱的黑眉錦蛇,最近常在學校出現,它是一種無毒大型蛇類,據說最大的身長可達250公分,主要特徵是眼睛有黑色過眼線故稱黑眉錦蛇,身體橄欖黃為主,前段多黑色菱型斑,後段側邊為黑色並有白色不明顯斑紋,主要以鼠類為主食,也會捕食鳥類.蝙蝠.青蛙.鳥蛋等。
主要分布全島2000公尺以下地區,常出現在住家附近,不過因為過度補捉及棲地與 人類的範圍互相重疊,所以數量大量減少。目前是列入三級保育類的蛇種。
黑眉錦蛇,曾歸錦蛇屬,後分到「曙蛇屬」,現在則又改回錦蛇屬內。分布於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等地,一般生活於平原丘陵及山區以及常棲居於房屋及其附近。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3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 浙江寧波、泰國。 (維基百科)
總務定頌主任說它是好朋友,請小朋友不要害怕,要消滅學校的老鼠,它也可以幫上忙喔。
照片來源Peter's Blog - blogger P eter's Blog: 夜鷺
在學校前庭高高的樹上,突然聽到奇怪的鳴叫聲,經自然老師透過望遠鏡觀察,告訴我們可能是夜鷺,因夜鷺是夜間活動的鳥兒,白天總是藏在密林中,學生很驚訝可以看到這麼巨型的鳥類,自然老師說它還只是幼鳥呢!隔了幾天它就飛走了,但是很高興它曾經是楊光的過客!
堅硬的外殼,揮舞著大螯,一副不好惹的樣子是美國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 給人的第一印象。這種知名的淡水螯蝦隸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亞門、十足目、螯蝦亞目。美國螯蝦俗稱克氏原蝲蛄,坊間又有小龍蝦的稱號,由於體色鮮紅,加上 飼養起來非常容易、生命力強、價格低廉等種種因素下,讓這種原產於美國中南部與墨西哥一帶的物種因人為引進而入侵台灣。
總務主任定頌主任帶領學生在清除生態池雜草時,學生發現紅色美國螯蝦,非常 興奮,水生池裡有數隻動作迅速的螯蝦,透過主任的解說,才知道這是外來種,可能對原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同學們剛開始的興奮感馬上降低10級 ,覺得有進口或當寵物養的人還是不要隨便放生外來種生物,以免影響原有生態環境,造成環境負擔。
斯文豪氏攀蜥(學名:Diploderma swinhonis),又名台灣龍蜥、台灣攀蜥、箕作氏 攀蜥,俗稱竹虎、山狗大,為飛蜥科龍蜥屬下的物種。僅分布於台灣(包含本島、 蘭嶼、綠島及琉球嶼),也是臺灣所有攀蜥當中體型最大的,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500公尺以下山區。為樹棲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邊緣空曠處活動, 在大樹樹幹上常能見到其蹤跡。領域性強,雄蜥遇驚擾時會張口威嚇,同時喉部會 擴張,喉部白斑也會更加顯著,並做出類似伏地挺身的姿勢,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 為食,4~9月為主要活動季節,其餘時間進行冬眠。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除了樹林外,活動範圍也包含果園,住家庭園甚至大馬路邊緣。(維基百科)
乖乖伏在總務主任定頌主任手上的,是楊光校園常見的攀木蜥蜴,學生看了又愛 又怕,這隻蜥蜴寶寶可能跟主任熟,被學生圍觀也不害怕人。
學校來了一位嬌客-鳳頭蒼鷹,小朋友發現它在草地上棲息,通知總務處處理, 才 發現它受傷了,小朋友很好奇、很緊張,嘴巴尖尖它好像不怕人類,總務主任定頌 主任說可能是楊光的窗戶玻璃擦太亮,鳳頭蒼鷹一時不注意撞上,以至於右爪子 受傷,已通知動保單位被送至野鳥救傷機構 醫治。這張照片是體育組長張庭語老師拍的,楊光校園真的生物多樣性呢!
鳳頭蒼鷹又名鳳頭鷹、粉鳥鷹,為鷹科鷹屬的鳥類,分布東北亞的華南地區、台灣,南亞的印度和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和印尼。一般棲息於森林以及築巢於樹冠。鳳頭蒼鷹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 野生動物。
在學校2樓會議室前的柱子發現一隻正在產卵的蛾,顏色很漂亮,經向國中部生物老師戴旬、阮允元老師詢問,告訴我們說是長尾水青蛾。
長尾水青蛾屬是鱗翅目天蠶蛾科之下的一個屬,包括了在亞洲及美洲出現的月蛾。 本屬的物種主要以楓香、松樹或類似的樹為食。與所有的天蠶蛾科物種一樣,長尾水青蛾屬的成蟲並沒有具功能的口器,所以牠們破蛹之後無法進食,一般只有數天到一周的生命。( 維基百科 )
校長親手抓到在801班外面草地漫遊的雨傘節(1091208,早上第三節上課時間)。
大家聽到蛇出沒,都是一臉希望不要看到的表情出現,但專家說遇到牠們,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台灣共有16種毒蛇,其中六大毒蛇包括雨傘節、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眼鏡蛇、百步蛇和鎖鏈蛇,在自然谷可以看到前四種。說到「毒蛇」,好像很容易讓人感到害怕,但要知道,除非你遇到巨蟒(而台灣野外並沒有),不然人的身形比蛇大上好幾倍,牠們根本吞不下去。
由此可知人們並非牠們的食物,況且製造毒液也需要耗費許多能量,因此若可以的話,牠們一點都不想浪費毒液在非食物(人)身上,除非生命受到威脅,才會以此抵抗。
雨傘節算是個人在野外觀察中發現最多次的毒蛇,一身黑白相間的紋路,非常好辨識,但有時不小心會將白梅花蛇誤認成雨傘節。雨傘節成蛇頭部全黑,身上的白色環紋較黑色細,且紋路較平整,不像白梅花蛇的條紋周圍呈現鋸齒狀,且多半會帶有一些灰黑的顏色參雜其中。 雨傘節屬於夜行性蛇類,身上的斑紋讓它們隱身於環境中,若是躲在枝葉散亂的森林底層,沒受到驚擾移動的話,我們很容易錯過。
雨傘節是隻空有毒液,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毒蛇,但實際上牠的膽子卻小到不行。每次看到牠,都像有人拿刀在追殺牠一樣,逃走速度之快,想幫牠拍張美照真是不太容易。若發現真的逃不了,還會捲起來然後把頭藏在最下面,來個眼不見為淨(但各位請不要因為想看這個反應就去逼迫人家)。雖然膽小,雨傘節仍是六大毒蛇中,毒性最強的一個!蛇毒屬於神經性毒素,若被咬到通常沒有明顯感覺,過一段時間後神經麻痺,進而造成呼吸及吞嚥困難,致死率極高。
下次在校園在看到這位好朋友,放下成見,稍微認識牠們的話,你會發現牠們許多有趣的行為以及可愛的一面,而且牠們多半還是滅鼠專家喔!下次在戶外看見蛇類時,不妨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靜靜欣賞牠們,或許能發現因恐懼而錯失的美麗! (通知總務處處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