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108新課綱,地理科同心協力展開新課程研發工作,以大地為本,用海洋廣納百川的心情虛心學習領教,目前有多項課程進行中。以下舉例說明之。
恭喜『未來の旅行家── 地理國文跨領域多元選修的課程設計與實踐』獲得108年第20屆台北市行動研究競賽--高中組特優(獲獎公告如附件)
跨領域合作課程----『未來の旅行家』
地理科及國文科跨領域合作課程--- 未來の旅行家 ,內容發想來自旅行文學,單元內容有認識東西方冒險家、小獵犬號的旅行、玄奘西路之行、物的旅行、游牧生活、自然寫作、人文寫作、旅行文章的批判思考......等,包含文章分析、影片欣賞、好書閱讀.....,期許學生能成為深度思考的未來旅行家。
請參考民視新聞報導
108新課綱即將上路,教育現場已經開始改變,將跳脫傳統教師單向講述的情況,會到戶外實地踏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更規劃跨領域的學習課程,培養多元思維的人才。
這是108新課綱前導學校之一的中山女高,用數學結合物理的電腦資訊課,讓學生能跨學科的,學習電腦製圖能力。
另一邊高一的學生,正在上選修課未來的旅行家,用文學典故結合特色風俗等,讓學生學國文同時吸收地理知識。
跨科學習是未來新課綱的主要特色,前導學校在課綱試行計劃下,開辦許多跨領域科目讓學生選修,打破學習籓籬。中山女高校長吳麗卿表示,「針對新課綱,我們學校在發展特色上面,是因為我們看到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潮流,我們覺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未來孩子非常需要的,因為真實社會當中的問題,不會是只用一種單一學門的,背景知識就可以解決的。」
108新課綱即將上路,從前導學校規劃的,跨領域學習特色課程,我們看見台灣教育的未來現場,也為臺灣培養多元思維的人才。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圖:學習手冊封面
影片:民視新聞的相關報導
跨領域合作課程---『獵宴--從餐桌看世界』
文章來源: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29258.html
遠見雜誌2015年8月號 第350期
作者:陳虹瑾
攝影:魯皓平
明日課程6 台北中山女高「獵宴」課
家政課也能培養世界觀,文化藏在食材裡 如果世界地理可以透過世界料理來學習,是不是學生的學習動機會更強?來到中山女高地理課與家政老師合開的課堂上,學生正將微微蓬鬆的麵餅擀成薄片,將烙餅烤到表皮微黃。另一名組員邊翻炒食材,邊複誦要訣:「食材要完全浸泡在湯汁裡,才會被煮軟。」剛出爐的麵餅香氣混合著不同層次的辛辣在空中交融,溢出教室。水泥叢林中,彷彿出現一座神祕香料古國,路過同學紛紛探頭「聞香」。
進廚房學史地 揉麵糰揉入世界觀
「進廚房要記得一件事,請找到最適合、最順手的工具!」「第五組做得很好!她們發現麵糰在打蛋盆裡揉不開,就拿到桌上揉。」
學生們耳邊響起老師的叮嚀。就這樣揉著、拌著,史地知識、全球意識,也被揉進來了。
中山女高地理科教師張佩瑜和家政科教師張惠琪合開「獵宴——從餐桌看世界」課程,招生海報開宗明義寫著:拓展視野、培養生活美感與世界觀。擁有超過十年地理科教學經驗的張佩瑜,同時也是旅遊作家,已出版多本手繪旅遊書籍,踏遍中亞、土耳其、伊朗、大吉嶺、祕魯、玻利維亞。
兩年前,校方鼓勵教師開發多元特色選修課,張佩瑜反覆思考:能不能結合手感、生活經驗,在地理課上「做點不一樣的事」?同樣在家政科任教十多年的張惠琪,也思考教學創新。兩人溝通概念後一拍即合,自行編寫教材。
「獵宴」課程沒有任何測驗,強調透過實作,培養多元能力,教給學生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
授課同時注重繪圖、手作,以及各種知覺感受。每個主題在探索之初,先進行飲食文化理論課程,再讓學生實作料理。以剛結束的上學期為例,共有四次下廚,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南洋料理。
下廚不是「美食吃到飽」而已。課程文本資料量大,光是南亞飲食文化課,就從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談到蘇東坡「萬里初來舶棹風」。
以印度料理課為例,下廚前一週,學生必須透過大量閱讀,分析南亞飲食文化、香料貿易活動。甚至進入世界糧農組織資料庫,找出世界香料生產量前幾名的國家。張佩瑜還找來12種印度香料,讓學生透過觸覺、嗅覺分辨香料特色。
不留廚餘 尊重文化從此做起
這對學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各國飲食文化不同,例如許多同學不敢吃秋葵、甚至認為咖哩「好噁心」。張佩瑜和張惠琪進行機會教育,傳達「尊重文化從尊重食物做起」。不准說食物「噁心」、不得浪費、嚴禁留下廚餘,落實使用環保袋。
另一個老師們試圖改變的觀念,是對旅行的想像。曾有學生認為:每天穿長裙、拿相機,到處吃喝美食和拍照,就是自助旅行。兩位老師反問學生,如果連食物都不敢體驗,如何享受旅程?
因此,兩人堅持在食材方面不更改原始配方,沒有「台式口味」,所有料理都是原味。
前往新北市滇緬街參訪,是學期重頭戲。該做的功課一樣也沒少。學習單上都是問答題,諸如滇緬街店家來自哪些國度?潑水節的由來?學生從採買食材開始就訪談老闆,探索美味。
一名學生在回程車上,趁口腔、鼻腔裡的魚露、香茅、蔥蒜味還沒散去,寫下魚湯麵滋味。另名學生以素描方式記錄美食,繪製「椰奶香蘭葉」,寫下筆記:椰奶口感清爽、棕糖比黑糖甜。
吃的方法也須道地。學生李芷萱說,品嘗印度料理「手抓飯」就不能用筷子,須透過指尖體驗米飯軟硬度、溼度,吃到特殊醬料,還會吮指一番。
課堂嚴禁使用電子產品,學生只能在講義、短文、食譜中找線索,「什麼事情都Google的話,她們會馬上找到答案,限制思考,」張佩瑜補充。
「我就跟你耗!」張惠琪笑著說。她觀察,藝能科與學科教學方式不同,主張讓學生花時間找答案。而或許,「跟你耗」的精神,也是這門課異於傳統教學的初衷。
圖:學習手冊封面